Inline image 5

2011年12月31日星期六

每日原文推荐 - 2011/12/30

这是今年最后一期“原文推荐”。新年快乐!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译者》 (iyizhe@gmail.com)以便与大家共享。欢迎使用邮件组Google Reader和推特(@yigroup@xiaomi2020)跟踪我们的最新消息。

【突发】

《环球邮报》新华社说在深圳两家超市和一家速冻食品商店中的食用油里发现了致癌的黄曲霉素

雅虎新闻:深圳的一名39岁的陈姓公交车司机因为感染禽流感而生命垂危 

《纽约时报》中国继续进行存在争议的长江大坝计划 “这是对该工程持批评态度的环境主义者决定性的打击,同时也显示了作为中国最有权力与雄心政治家之一的人物的巨大影响力。”已有中译

【专题・年度总结与预测】

英《独立报》改变世界的十个人,中国艺术家艾未未真正成为了全球性的力量 将他囚禁是漫长的胁迫过程中最黑暗的部分,但是,想让他噤声的努力恰恰起到了反作用。

《外交学者》东亚节奏 抗议之年 阿拉伯之春和占领华尔街都是有国际影响的本地化抗议,不过本文梳理的是不那么为人所知的马来西亚Bersih抗议、菲律宾的“占领”抗议和柬埔寨的环保抗议以及越南、印尼的抗议。

《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问答 2012的世界 系列问答,短小精悍,包括:2012的重点全球事件、欧元危机、美国大选、中国权力交接、撤兵伊拉克、伊朗核问题、战争可能、金正日之死、气候变暖

《经济学人》预测2012 GDP增长最快排行榜 第一是澳门,第十是老挝 中国为8.2%,在中间 

【专题・苏联解体二十年与俄罗斯抗议】

《莫斯科时报》对西方来说,冷战胜利20年 对过去苏联帝国的影响、中东的影响、美欧的影响、中国的影响等等。

《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问答 俄罗斯抗议 重要性、主要诉求、如何应对等


【专题・乌坎评论】

《外交事务》CFR的高级研究员易明谈乌坎抗议和中国面临的挑战 6:45的视频 

【专题・陈光诚】


【国际】

路透社:缅甸定于2012年4月1日进行补选,昂山素季将进入国会,虽然还不会威胁到军队对缅甸的控制。

辛迪加项目:美国对TPP的威胁 在顺从的媒体和轻信的公众眼中,该协议被视为美国贸易领先地位的证明。但真相恰恰相反 已有中译

【经济】

《经济学人》中国的凯恩斯对阵哈耶克 2011年中国尽担心别人的债务问题了,2012该担心它自己的债务了。

《悉尼晨锋报》专门收集经济情报的新闻机构ECONO-LEAKS 截获了中国使者发给北京的领导人的秘密电报,谈到了对澳大利亚前景的看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澳大利亚应对中国和欧债危机的脆弱性,第二部分谈到了“双轨”经济,澳大利亚与中国进行矿产和大宗商品交易时也产生了许多其他问题。

【观点】

半岛新闻观点:博主、记者Tng Ying Hui 认为中国的抗议不会带来改变 

《东亚论坛》重新思考“中国模式”当人们谈论中国模式时,它就存在,但是它似乎并没有偏离长期存在的国家发展主义可以大幅促进GDP的理论

《外交政策》占领一切 在《时代》把抗议者选为年度人物的时候,有必要问一下:占领华尔街真的和阿拉伯之春一样吗?

《纽约时报》毛的咒语还在那儿,需要打碎 一位探究宗教的社会性的教授认为中国需要打碎毛(和秦始皇)的咒语,即只有铁拳才能让人们守纪律和进行有效的统治。

《产经新闻》专访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

核心提示:詹姆斯·斯坦伯格是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也是奥巴马政府外交安全政策的策划和主导者。近日,他接受《产经新闻》的采访,并表示今年秋天奥巴马总统宣布的亚太地区政策是其上任时就已着手制订的方针。

译文:专访美国前前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
时间:12月30日 星期五
作者:佐佐木类、犬塚阳介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自报纸全文,与网络上的简版不同。

问:北朝鲜正在进行权力交接,而中国的领导人也将于明年更换。

答:在北朝鲜,如果金正恩不能巩固军队和劳动党内部的支持,并超越世袭因素显示真正的领导能力,军队和党内领导人对他的支持将难以长期持续。

在中国,(明年秋天的中国共产党第18次代表大会后)预计中的新最高领导人(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已经在胡锦涛政权内进入领导者的行列,我们有合理的理由期待其(对外政策的)延续性。

问:这对日本有何影响?

答:由于有坚定的日美同盟存在,新的环境变化对日本也许会成为好事。重要的是,日本将在未来亚太地区发挥何种作用?是否已经可以开始考虑长期的安全政策?

问:在11月的东亚峰会上,奥巴马总统宣布了他要将亚太地区置于最优先地位的新外交战略,这种战略的构想始于何时呢?

答:这是政权启动时就已经开始的外交战略。总统和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均确信,对于美国的长期利益而言,亚太地区将是最为重要的舞台。国务卿的首次出访就是前往亚洲,日本是第一个访问对象。总统就职后首次接待的外国领导人是日本首相(麻生太郎),首位正式国宾是印度的辛格总理,这都不是偶然的,是精心计划的结果。

问:为什么选择这一时机?

答:我们的外交安全团队始终认为,发布战略时应有来自亚太地区的积极参与,峰会具备这一条件。在很长时间里,国务院的很多人都在关心中东问题,并没有对亚太地区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大家也都同意这一时机选择。

问:重返亚洲战略是针对中国吗?

答:归根到底是为了地区和平与稳定。前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将美国称作"是一个置身亚太的国家"。并不意味着要敌视周边国家。

关于美中关系,奥巴马总统提出要构筑"建设性关系"。奥巴马2009年访华,胡锦涛主席2011年1月以国宾身份访问了华盛顿,美中举行了多次领导人会谈。新外交战略并非为了围堵或者对决中国,而是要创造一个让中国成为建设性伙伴的机会。

问:过去,克林顿政府将美中关系称作"战略关系",布什政府则将中国称作"利益攸关方"。那么奥巴马政府呢?

美中双方要进行"全面接触"。美中关系是基于相互利益和尊重的关系,对亚太地区和世界而言至关重要。

问:但中国正试图将活动范围扩大到连接小笠原群岛、美国领土关岛和印度尼西亚的"第二岛链"。

答: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会带来好处。重要的是,(获得军事和经济实力)的中国欲如何构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有保护本国利益的权力,但同时也肩负着不侵犯他国正常利益和安全的责任。

我提出过"战略再保证"思路,即一方面欢迎中国繁荣昌盛,另一方面中国要再次保证不会牺牲他国的安全。奥巴马总统称这就是"战略互信"。

也就是说,中国要主动采取行动,表明自己不会为加强影响力和追求(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增长而牺牲他国。我认为,相比拘泥于陈旧的地缘政治学概念,这个概念更好。

问:但中国将部署航母,正频繁开展海洋活动。

答:美国作为地区利益攸关方必须对中国强调一点,即重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南海等海域的"航行自由",这对全部国家都有利。

问:北朝鲜将何去何从?

答:北朝鲜显然没有力量在面临孤立和制裁的情况下,让百姓过上正常的生活。奥巴马政府和相关国家一致认为,不应回报"恫吓行为",要明确表明球在北朝鲜一侧。

没有人期待北朝鲜一夜间实现无核化,但鉴于百姓生活困苦,北朝鲜也不是不可能走上具体的、不可逆的(弃核)之路。

问:北朝鲜可能采取核试验等挑衅行动吗?

答:重要的是,北朝鲜要认识到进行新的核试验得不到任何好处。北朝鲜采取为让对方让步而进行恫吓这一陈旧的战略,只会加剧自身的孤立。

问:人们开始讨论美国可能对伊朗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

国际社会正逐步形成对伊朗核计划危险性的统一见解,伊朗国内越来越受到社会紧张等经济制裁强化的影响。奥巴马总统强调不排除任何选项,但美国仍有在经济和政治层面进一步施压的余地。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产经新闻》 北朝鲜军队实际头号人物李英浩

核心提示:军队决定了金正恩体制的命运,而据确认,李英浩就是掌握着军队权力的人。他有着"军事家庭教师"的名声,并主导过对韩国的炮击。他是金正恩姑父、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张成泽的左膀右臂,因此获得了异乎寻常的晋升。

译文:对韩炮击的主导者——北朝鲜军队实际头号人物李英浩
时间:12月31日 星期六
作者:桜井紀雄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

金正恩体制のキーマン李英浩総参謀長
【李英浩(右二)站在金正恩(右)旁边,金正恩的姑父张成泽(左)站得稍微远一些。路透社】

在北朝鲜金正日总书记的葬礼和追悼大会上,69岁的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李英浩站在新领导人金正恩身旁。军队决定了金正恩体制的命运,而据确认,李英浩就是掌握着军队权力的人。他有着"军事家庭教师"的名声,并主导过对韩国的炮击。他是金正恩姑父、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张成泽的左膀右臂,因此获得了异乎寻常的晋升。但同时,这也引发了军队内部的强烈反弹,从而埋下内部斗争和对外挑衅的火种。

在28日金总书记的葬礼和告别仪式上,朝鲜中央电视台播放了17年前金日成主席葬礼上未曾出现过的一幕。

手扶右侧车首步行送别灵车的是金正恩,而左侧车首处则是李总参谋长。这给人的印象是,军队是金正恩体制最重要的守护神,李总参谋长则是军队的实际当权者。

在29日的追悼大会上,李英浩站在金正恩右侧,这象征着一种晋升。在金正恩被内定为接班人的2009年2月,李英浩晋升为总参谋长。在金正恩首次公开亮相的去年9月,李英浩与金正恩一起获任为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副委员长,他还成为最年轻的人民军次帅。

金正恩喜爱篮球,而李英浩的部下就有金过去的篮球教练。李英浩与金正恩之间原本就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此外,有朝鲜半岛情报领域的人士称,李英浩与张成泽的关系亲密,被认为是张的左膀右臂。正是张成泽无视正常的晋级序列,强行将李英浩提升至军队领导人的位置。

"我们会将首尔变成火海。"

去年6月,韩国军队恢复对北方的宣传广播后,李英浩曾经发出过这样的警告。就像兑现这句诺言一般,半年之后,延坪岛炮击事件爆发。

韩国军队认为,炮击事件的实行者是2年前被从总参谋长降格为西部地区军团长的金格植,但"其背后则是李英浩的参与"。

"炮击"可谓是李英浩的关键词。有逃离北朝鲜的前人民军干部对韩国报纸说,李总参谋长是"天才的炮兵指挥官","他熟悉所有的火炮,办公室里还放着炮兵书籍"。

很多韩国人士认为,正是李英浩向金正恩提出炮击建议,并以金正恩的名义下令炮击的。

北朝鲜宣传金正恩时,说他"在大学学习炮兵业务,是炮兵天才"。这也是暗示李总参谋长是金正恩的军事后盾。

"有强烈的野心"

专家认为,在这次葬礼上还有1名军队元老值得注意,那就是金总书记最心腹的人士吴克烈。他是策划1983年缅甸爆炸事件的指挥人物,这次又恢复了在领导层的位置。在金正恩去年正式亮相的时候,吴并没有什么党内的重要职务。

对于吴克烈地位的恢复,关西大学教授、北朝鲜事务研究者李英和根据内部信息分析:"张成泽和李英浩虽然掌握着实权,但并不能完全排除军队元老的影响力。"

关于延坪岛炮击事件,李英和认为:"李英浩空降为军队最高领导者,这在军内引发了强烈反弹。为消除对立批评,才有了(延坪岛事件的)强攻政策。"

另一方面,有人民军内消息称:"李英浩有强烈的野心,不会甘居他人之下。"

李英和分析,为了平抑军队的不满,李英浩可能还会对日本和韩国采用更加强硬的政策。家族和军队是金正恩体制的两个支柱,他们的代表分别是张成泽和李英浩,两人也许早晚会爆发冲突。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外交学者》中国的平行网络世界

核心提示:乍一看,中国的社交媒体格局可能看起来多样而有活力。但这些“山寨”社交网络严格遵循共产党的审查制度。

原文:China's Parallel Online Universe
作者:Christopher Walker和Sarah Cook
日期:2011/12/27
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乌坎,一个村民选择反抗中国共产党的普通村落。在警民对峙正逐渐升温的紧要关头,你可能不会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发现多少有关此事的讨论。这可不单单是因为该村的互联网被切断。

同时这也是中国培育出的一套所谓“克隆社交媒体”严格审查的结果。那些社交媒体的功能模仿自最为流行的、国际上广泛承认的社交媒体应用,例如Facebook和Twitter。然而,复制品们成功的关键,却在于它们系统地遵从共产党的审查系统的严格要求。

这一新奇的做法拥护,而非抗拒科技进步。它既满足了广大中国人对于社交媒体工具的需求,减少了他们翻越“防火长城”的动力,又仍能在政治议题上保证共产党对网络传播的控制力。

那么现代中国的审查制度是如何运转的呢?

首先,大型的跨国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YouTube——在中国被屏蔽。 这就为本土公司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例如人人,Facebook类应用,优酷,YouTube类视频分享服务,以及新浪微博,Twitter类应用)。

这些服务被要求提供机器以及人工监控和审查机制,如果用户发帖触及共产党不断变化的敏感红线,必须及时识别和删除那些帖子或者干脆注销用户。对于中国的博主、学者、活动人士甚至那些普通用户来说,发现帖子被删,账户被锁定,或者他们的“好友”无法看到他们刚刚分享的内容,不过是家常便饭。

自称有2.5亿注册用户的新浪微博,就很说明问题:启动于2009年,提供类似Twitter的140字短消息和聚合追随者服务。自该产品发布起,公司业绩就呈爆炸性增长。数百万的微博用户成为了兴趣广泛的重要受众。

但正如这种微博服务可以做商业宣传、娱乐八卦、人际交流一样,它也逐渐成了分享令共产党反感的信息和评论的集散地。据称新浪微博为此雇佣了700人对数以百万计的信息实施24小时监控。

尽管新浪微博有巨大的用户容量,但那仍只是中国社交媒体平行世界的冰山一角。MSN的替代品,QQ,安装时自动附带键盘记录程序。这里有百度百科代替维基百科。各大门户网站也有相应的Blogspot类博客服务。

尽管好莱坞影星,可口可乐和路易威登等国际公司,甚至一些社会公共事业会用新浪微博来做宣传,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倡议和新闻机构被排除在中国网络之外。你不可能在优酷上找到像YouTube有的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或者人权观察(Human Right Watch)的频道。自由之家中国媒体简报的研究者称,经过试验在新浪微博上7位中国著名律师、活动家、记者的名字都被屏蔽。只有一条奥威尔式的通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限制访问和内嵌的审查系统表明了信息被高度操纵的图景。即便是有关中国的新闻全世界满天飞的时候,隔绝于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之外的众多普通用户,对那些重大事件仍知之甚少。

有了这一另类现实,就不难理解乌坎抗议被噤声,阿拉伯之春抗议者的民主化诉求被忽略,2010年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被隐藏,以及美使馆在国内微博上讨论希拉里演讲的推文被删除。同时被阻止的还有中国公民网上传播(官方)虐待视频、反对贪腐官员的努力,尽管他们只有较少的薪水却戴着奢侈手表。

中国网民已成功地赶在审查员之前将公众关注事件的相关信息扩散出去,例如7月份发生的动车事故。作为回应,中国高层已经下令实行更为严格的控制。12月16日北京当局正式宣布将对微博实行新政策。不论其他影响,新政无疑会让用户和公司更多地进行自我审查。

至于中国的公司,共产党的最高层的官员今秋到处走访。新浪微博CEO曹国伟,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另一家微博服务提供商)董事长马化腾,迹象表明他们已经接到指示,宣布他们已经准备好实行新的控制机制。

他们可不能怠慢了来自当局的审查指令。他们商业上的成功有赖于服从。尽管他们运作的网络世界跟我们的看起来没什么不同,在中国商业上的成功和个人消息上的灵通却需要满足一套非常不同的规则。

两位作者都来自自由之家,Christopher Walker任战略与分析副总裁,Sarah Cook任高级研究分析师。Walker的推特帐号为 @Walker_CT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南华早报》 动车事故报告没有回答疑问

核心提示:一些外国公司担心内地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以及未来来自中国的竞争,所以这些公司出售给中国的部件绑有“黑匣子”软件——一些深藏不露的源代码,当问题出现时这些代码能让内地研究员摸不着头脑。

原文:Answers missing in report on rail crash
译文:动车事故报告没有回答疑问
时间:12月30日 星期五
作者:Stephen Chen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

关于7月浙江温州动车相撞事故的调查报告没有回答任何疑问,让人们更加质疑内地高速铁路网的安全性。

报告称,车站列车控制系统主计算机内的一个“严重”软件缺陷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造成40名乘客死亡,200多人受伤。

但谁写的源代码?哪些程序行受到影响?为什么程序员未受处罚?有补丁吗?如果有,补丁是什么?是否已被应用?由34人组成的调查团队中的专家组副组长王梦恕说,他们没有发现源代码中有问题的程序行,调查仍在继续。

他还证实,由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设计并仍被温州南站使用的列车控制系统使用了外国公司的部件和软件。

他说:“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调查还将继续。”

报告说,紧急救援人员在事故发生12分钟后就赶到现场,但目击者说,实际时间要长得多。

大多数高速铁路领域的专家同意,内地的技术主要借鉴其他国家。

但一些外国公司担心内地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以及未来来自中国的竞争,所以这些公司出售给中国的部件绑有“黑匣子”软件——一些深藏不露的源代码,当问题出现时这些代码能让内地研究员摸不着头脑。

温州事故调查报告显示,当局对源代码并不清楚。

程序缺陷的发现不是通过逐行检查软件程序,而是通过外部测试发现主计算机不能通过排除故障程序“处理”故障信号。

叶峰(音)是负责开发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院中的高级工程师,事故发生后,他已被降级并且是开发小组中唯一遭到惩罚的人。然而叶峰的专长是硬件,不是设计程序。

报告中关于源代码的含糊不清更让人们怀疑该软件不是来自内地。

日立公司高管10月对《华尔街日报》说,该公司向内地出售的铁路信号装置中绑有黑匣子,使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很难被理解。

这位高管说,不知道内地公司如何能够“在没有充分了解我们的技术时就将我们的设备应用在更广泛的安全信号系统中”。

作者邮箱:binglin.chen@scmp.com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南华早报》 动车遇难者家属和当地民众质疑调查结果

核心提示:许多人认为周三公布的这份长达70页的报告并不完整,甚至有所隐瞒,他们加入到网上批评声浪中。对最终遇难人数(官方说40人)的不断猜疑以及报告与目击者关于事故说法的差异让许多死者家属很难接受调查结果。

原文:Victims' families, locals question discrepancies
译文:遇难者家属和当地民众质疑调查结果
时间:12月30日 星期五
作者:Will Clem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

温州动车相撞事故遇难者家属和当地民众对姗姗来迟的事故调查报告表示怀疑。

许多人认为周三公布的这份长达70页的723动车事故报告并不完整,甚至有所隐瞒,他们加入到网上批评声浪中。对最终遇难人数(官方说40人)的不断猜疑以及报告与目击者关于事故说法的差异让许多死者家属很难接受调查结果。

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一位店主说:“我们站在自家阳台看到了整个救援过程。我当时确信有几百人肯定死了,我现在仍这么想。在车厢象那样从桥上掉下来时,里面的人不可能还能活下来。”

当地人还怀疑报告篡改了当晚事故的细节,是政府试图建立更加正面形象的回应。

在事故现场附近工厂工作的操作工黄丹武(音)说,他在事故刚一发生后就穿过雨水浸泡的泥地冲向现场,当时还有其他几十个当地人。

他质疑报告中关于首批救援人员于当晚8时42分抵达现场的说法,这距离事发仅有12分钟。他说:“当时很长时间里没人帮助我们。警察和消防员在三、四十多分钟后才出现,即使那时也只有少量救援人员。一小时后才有足够多的人员构成像样的救援队伍。在那之前,我们村民已经从残骸中拖出大量死者和伤员。”

有媒体报道说,事故发生不到8小时后,也就是8:30pm,当局就放弃了救援努力。报告对此予以否认,称只是放弃对桥下残骸中的救援努力,但并没有放弃对桥上列车的救援。

但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现场目击者多次说过,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下午,当两岁的项炜伊被发现在事故发生21小时后仍在残骸中存活时,才又开始进一步搜救幸存者的行动。

死者家属说,他们想要更多细节。金贤任(音)的兄弟和9岁侄子死于事故,他说:“我们可能不需要理解所有技术细节……但这些信息应该公开。”

作者邮件:will.clem@scmp.com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经济学人》我们需要谈谈“金”

核心提示:金正日逃脱了审判,死前还立下金正恩作为继承人,这是让我们无法因为金正日的去世而高兴起来的两大原因。如果美国、韩国、中国都不愿制造朝鲜半岛的混乱的话,现在是时候让北韩发生改变了。

原文:North Korea After Kim Jong Il: We Need To Talk About Kim
来源:经济学人 | 印刷版
发表:2011年12月31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许贝贝翻译

20111231_LDP002_0.jpg
【原文配图】

如果世间还存有一丝正义,让金正日死于疾病而不是清算,对于许多因他受害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公。这位暴君把他的国家当成一个大“古拉格”。他散布的贫穷和人间悲剧,比现代任何一个独裁者还要多;死于集中营、营养不良和完全可以避免的饥荒的北韩人民多不胜数,对自己人民如此无情的国君,在继波尔布特之后,无人能出其右。北韩人民比起他们营养状况良好的南韩同胞平均矮了7.5厘米。在20个北韩人中就有一个人进过集中营,一旦某人被认定为政治敌人,他的全部家庭成员就会被贬为劳工。而现在,再无可能把金正日押上正义的法庭。

金正日对自己人民向来是病态般地冷漠无情。当然了,就他自己而言,生活甜美无比。他喜欢昂贵的白兰地,高级奶酪和寿司。他一边用暴政来威慑自己的人民,一边通过核武威胁把世界玩弄于股掌,对此他一直洋洋得意。他轰炸过韩国客机,甚至为了满足他对电影的热爱,还绑架过一名韩国的导演。整个国家就是他的剧组,在戏中他就是上帝。他被经常描述为穿厚平底鞋,留着一头“拱”发的小丑——就像卡通化的恶棍。看起来冷酷又镇静,不过在最后的环节,还成功逃脱了,不仅如此,他还“照顾”了整整一代随他崛起的一小撮“精英”,不过最重要的是,他还把整个剧组留给了早已挑选好主角,就是矮冬瓜般的第三个儿子,金正恩。

这就是为什么在金正日死后我们依然不能快乐的另一个原因。小金意味着统治北韩的斯大林独裁制度已经从1948年成功延续到了第三代,虽然我们无从得知是否在幕后上演这争权夺利的家族对峙,但是至少在他出席了他父亲12月28号的葬礼上能看出,北韩政权已经公开落入金正恩手中,而他的叔叔阿姨们则成为一帮摄政大臣。政权延续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这也意味着北韩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半岛核威胁也尚未落幕。我们真的没有任何理由值得高兴。

继承人——金正恩

在1994年金正日的父亲——金日成去世时,我们《经济学人》杂志就曾希望(现在也是),这个政权会土崩瓦解,并且迎来半岛统一。那个时期的金正日缺少他父亲的权威。我们认为,按照这种看似合理的逻辑,肯定会带来经济改革和政权坍塌。今天,金正恩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两样法宝:核武器(还有随之的杠杆效应)和来自中国百分之百的支持。在预言金家王朝是否垮台这问题上,还有更多的原因让我们犯难。

最最痛恨金家政权的北韩人民,要么是居住在边缘地区的农民,要么就是太过于贫穷而对政府毫无威胁。不过就算他们有所反抗,遍布全国的镇压机器也容不得他们发出一点声音。金氏家族周围的一帮政治精英——基本上都是早期革命者的“太子党”——也都知道他们的生死存亡和这个政权息息相关。同时,首都平壤是忠实份子的聚集之地,相对还不错。最让外人难以理解的是,金家的个人崇拜有一部分来自于其“神化”后的家族历史。北韩人对种族的纯洁性看得很重,他们被灌输思想认为金家是北韩人民温情又仁爱的父母,是保护脆弱的北韩民族远离美国、日本甚至是中国武力威胁的恩人。因此在金正日葬礼上哭泣的很多北韩人民可能确实是真诚的。

不过即便如此,北韩也不可避免要面临改变。90年代晚期的饥荒呈现出针对金家王朝空前的不满和愤怒,也把矛头指向生存机制,这个比政府镇压异议的能力更为持久。伴随着在中朝边境蓬勃发展的零碎交易,黑市已经在北韩兴起。北韩人用走私的DVD机播放韩国的肥皂剧,得知原来他们伟大领袖一直用所谓贫穷和被压迫的韩国人民的幌子来欺骗他们。这些都在不可逆地改变北韩——直到某天终会危及金家王朝的生死存亡。

对于中国,这些都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难题。北京扶持这个政权的初衷是因为他们害怕边境线的不稳定,更害怕一个统一的朝鲜半岛,可能是怕美国借此驻军在中国边境,这在60年来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不管北京想法如何,北韩政权终究会崩溃,这才是让北京进退两难的事。一方面,迟迟不进行改革会让北韩进入一个死胡同;另一方面,一个开放的国家肯定也把金家王朝赶下台。这就是为什么金正日从来不改革的原因,即使中国一次次活生生地向他展示了他们的经济奇迹。

担心更糟糕的事

对中国来说,是时候认识到北韩改革是势在必行了,而且可以被控制。即使北韩政权终有一天在混乱中崩溃,但是对于北韩人,也对北韩的邻国(包括中国)来说,一个统一和平的朝鲜半岛所带来的潜在长远利益也胜过了局势稳定的潜在损失。北京一些高层希望金家的摄政大臣里能出现一位改革家,比如张泽成。如果是这样,他们愿意支持他。

如果韩国和美国能加把劲,愿意尽可能减小北韩崩溃后带来的所有危险后果,那么中国也会更可能做到上述的事。美国和韩国可以更努力让中国宽心(当然中国也应该这样)——比如,携手合作阻止北韩核武器和生化武器落入危险人物的手中。如果他们能证明如果朝鲜半岛统一安宁,美国就撤销驻军,这样中国会更安心。

其实现在后悔的不只是中国,也包括美国(担心出现另一次全球危机),韩国(担心‘收养’当时韩国年轻人眼里的一个“外国”要付出的高昂费用)和日本(担心一个统一的半岛),他们后悔当初联手制造出北韩这样的怪物。不过金家也不会延续千秋万代。早点开始一个讨论如何取代金家王朝的对话,对大家都好——不只是为了半岛的稳定,也是为了成千上万被世人遗忘、悲惨至极的北韩人民。

相关阅读:

【译者快评】金正日去世

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金正日之后的朝鲜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2011年12月30日星期五

【译者时评】苏联解体廿年

核心提示:1991年的12月25日,苏联解体。本文是“译者”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二十周年时所写的评论。【译者时评】是由译者成员根据平时了解的信息,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给出我们的观点,版权采用cc3.0协议,欢迎注明来源转发。

20年前的12月25日,中国的“老大哥”——苏联解体了。作为共产国际的发源地和大本营,苏维埃曾被中国人举国效仿、拜为老师,而它最终落得个四分五裂的结局,结束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同时也是残酷的实验。

在1991年,苏联的尘埃落定曾让中国人唏嘘不已,可以说,那是一次“梦醒”。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至此失去了所有的光环,“冷战”输赢见了分晓,而在一百多年前,曾让少数中国人心潮澎湃的那个发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到头来不过是专制的变种重生。

20年前,也有一部分中国人钦佩“老大哥”有“休克疗法”的勇气,敢于拿起手术刀,解剖政治制度,不惜将一个存在了70多年的帝国肢解,一个世界超级大国因此而烟消云散。

不管愿不愿意,从20年多前开始,中国和苏联就在被比较、被衡量、被相互参照。到今天来看,这两条道路——或者我们可以简化为“政治自由”的道路和“经济自由”的道路对比——似乎已经分出了高下。中国虽然用坦克压制了政治自由的诉求,但是“经济开放、政治稳定”的战略维持了大国的安定和统一,在嵌入到全球化产业链之后,规模成就了乘数效应。中国连续多年的高增长让日本或亚洲四小龙 曾经的经济奇迹都相形见绌。反观前苏联分裂后的诸国,经济增长率低迷,主要依靠能源出口,产业结构不均衡,“新俄罗斯人”又多少要背负起“发国难财”的“原罪”。20年交出的两份答卷,让《人民日报》有底气写出《苏联解体20年:主动把握历史》这样的社评。

不过,仅仅是结果的对比并不完整。我们曾经全文翻译过胡佛研究院《政策评论》上的论述《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改革]成功了而俄罗斯失败了?》(下载)通俗点说,中国的“经济松绑”能激发出如此强大的底层动力,并非中国共产党激励有方,它只是明智地没有反对这种由下至上的“草根创业冲动”而已;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原有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全民制的,有大量的农村居民完全没有享受到来自国家的任何福利或保障,“经济松绑”对他们来说,“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无疑,他们当中不是人人都变成了市场经济竞争中的成功者,但正是因为有为数众多的愿意一搏的“草根创业者”,中国经济才焕发出如此的活力。而前苏联的国有化要彻底得多,全民福利也好得多,当分配资源的中枢一朝停摆,民众不想要放弃已有的利益,也缺乏不惜一切,到商场中一赌输赢的冲动。当然,那些有路子可以将过去的国有资本转为私有的“精英”们在这场“盛宴”中是不会客气的。(类似的情况在90年代,中国私有化过程中也同样发生了。)

2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好于俄罗斯,带来民生方面的满意度也高于俄罗斯,不过,这不应该被包装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生命力”,恰恰相反,这证明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前文所述的那种“草根创业冲动”,在《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中被称为“竹笋资本主义”——那些没有什么占到什么政策、资金、人员优势,基本靠个人能力在市场经济中自生自灭的中小型企业,却有着竹笋一般顽强的可以在劣境中生存发展的适应力,它们才是中国经济高增长的秘密所在。不过,中国的国有力量也并非完全无功,它的主要功绩在于:一、保障了一个统一完整的市场规模;二、改善了基础设施。只是2000年之后,在“做大做强”和“走出去”的思路下,“国进民退”的操作手法和不断上涨的交易成本(制度性的和通货膨胀)很可能已经伤害到了这些底层的“竹笋”,其后果究竟如何,还需要时间来体现。而在中国官方媒体上,一定要把这种没有社会福利、没有环境保护、没有工人权益的“原始资本主义”包装为“社会主义制度”,目的倒不是为当年的“老大哥”苏联叫魂,而是要维护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动手术的政治制度。

加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找到政治共识的达成路径,这些倒是俄罗斯比中国更容易解决的问题。虽然梅普的“二人转”激发起俄罗斯自1991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抗议,不过“俄罗斯之春” 真的出现了,也不会比20年前的苏联解体更残酷,民众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改变已经发生。今日俄罗斯不会再走回头路,而会在政治透明化、决策民主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如梅德韦杰夫在他最后一次的国情咨文中列举的各项政治改革措施,虽然出台得有些晚,但从中不难发现,俄罗斯的民众面对的不是一个完全不懂得倾听、不会做出反馈的高压强权,也应该不必付出巨大的血的代价或经受政治格局的重大动荡。

相反,如果读一读《金融时报》前驻华记者马利德的著作《党》,在他看来,统治中国的中枢依然是苏联所发明的一整套秘密组织,它依然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军队武装、舆论工具、依然可以不受阻碍地制定规则。而且,它现在还手握重金,在世界经济危机中仿佛可以睥睨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它很难学会倾听和妥协,要让它变得更加透明和民主,谁也不知道中国要付出多高代价。借用那篇著名的宣言的开头的话——“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它仍在这儿徘徊,在苏联已经解体20年后的今天。

本文版权属于“译者”。©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俄罗斯战略文化网:苏联解体,谁之过?

核心提示: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曾在1989-1991年期间担任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副书记的尤里・普罗科菲耶夫(Юрий ПРОКОФЬЕВ )在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撰文,提出俄罗斯民族的重大问题:谁之过?和他对此问题的答案:政治精英、外国势力和苏联人民。而他对“怎么办?”的回答是建立欧亚联盟。

6097.jpg原文: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РАСПАЛСЯ. КТО ВИНОВАТ?
作者:尤里・普罗科菲耶夫(Юрий ПРОКОФЬЕВ )
发表:2011年12月25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20年前,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爆发了一场深重的地缘政治灾难,这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全球的历史进程,并于顷刻间令两亿多人跌入另一世界。新兴国家的边界线蜿蜒曲折,令昔日帝国的版图变得支离破碎。

抚令追昔,俄罗斯两大电视台相先播放了多集纪录片《苏联崩溃》和《帝国破产》,我深信,后一名称更符合历史真实。

苏联是什么?从地域上说,这是一个俄罗斯帝国,是在俄罗斯人民精神指引下历经千年之功,打造出的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北极到帕米尔高原的强大国家。这个曾占据全球1/6陆地面积的帝国,其精神血脉不仅包括数世纪以来积淀的俄罗斯文化,也包含居住在国土上的其他众多民族的文化。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顶上降下,俄罗斯的三色旗冉冉升起。俄罗斯失去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超过两千五百万同胞(译注:原文如此。以全苏联计失去人口当超过一亿,此处可能指散居其他加盟共和国之俄罗斯人)。

苏联的解体是否无法避免?倘若相信专业反苏人士斯万尼泽和姆涅奇之流竭力证明的:帝国的分崩离析不可避免,计划经济注定崩溃,民族矛盾的爆发并非蓄意制造,而是笃定会出现。那么好吧。

然而事实不容更改。著名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却利用这些事实,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的确,经济改革亟需推行、政治体制改变也势在必行,需要具备对时代挑战作出及时回应的智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非得将社会政治体制打碎、摧毁一个历时数千载才逐步形成并壮大的俄罗斯帝国不可。在20世纪的大多数年月里,这个帝国在地缘政治上的载体叫做苏联……

俄罗斯经济学院副院长、巨著《百年俄罗斯经济发展》一书的作者瓦西里・西姆切拉在书中列举了如下事实。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为4-5%。而在戈氏改革的1986-1990年期间,GDP的增幅骤降至2.4%。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在如此低迷的增长率之下生存的。如果维持这一增长速度,20年后的今天,GDP绝对不是现在的1.6万亿美元,而是4.3万亿,工人的平均月薪也会达到近2000美元。在80年代,我国的生产部门拥有充足的国家投资、技术发达。20年之后,如果按2%的年增长率计算,俄罗斯的人均GDP也将达到2-2.2万美元,与日本相当,而不是像目前一样,只能幻想赶上葡萄牙。

当年,苏联的经济体系无疑亟需结构性调整,在农业、轻工业、贸易领域引入市场机制。而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也有值得改进的余地。只是不应当摧毁经济和政治体制,而是实施现代化改革,引入尚未利用的资源,如此一来,年经济增长达到8-10%是极有可能的。但我们没有这样做。按美国中情局分析人员的统计,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占全球GDP的比重为15-16%,而如今,俄罗斯的份额还不足3%。

随着社会制度一同崩溃的是公民道德水平。不管怎样说,共产主义理想毕竟体现的是人类数千年年来对公正、互助社会的企盼。而跟苏联一起随风而逝的,还有这些社会期待。目前,人们只是任金钱牵着鼻子走。

当然,苏联解体木已成舟,而俄罗斯的两大永恒经典问题“谁之过?”和“怎么办?”随之出现。

谁是帝国崩溃的罪人?有很多主观与客观原因,就像对于拥有1900万党员的苏共和超级大国苏联如何变得不堪一击,人们有无数答案一样。

首先,苏联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为期数年的过程。倘若非得找出罪人,我想主要有如下三大集体性力量。

第一是苏联的大多数政治和国家精英。他们中的一部分行事愚蠢、轻率,另一部分则是有意充当叛徒,对自身所为的一切利害关系了然于心。面对严峻的考验,政府并未做好应对的准备。国家的党政领导层并未及时对社会政治体系进行改革。这为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的改革提供了机会。正是在改革时期(1985-1991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导致了苏共乃至国家的毁灭。

我在此列出我认为最主要的几条。

其一是宪法第6条被废除,苏共因而失去了在社会生活和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如此一来,权力和统治便出现真空。而随着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在1990年夏天宣告成立,苏共的唯一性又遭剥夺,沦为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的联合体,而不再是苏联国家凝聚力的源泉。

政府、苏共中央在经济领域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对经济造成了非常严重、甚至堪称无法补救的损害。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有关社会主义企业(允许在缺乏足够理由的基础上提高产品价格)、合作社(导致大量非现金资产现金化,推高了通货膨胀)、地区经济结算(令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只顾地方经济发展而罔顾中央利益)的决议。

导致苏联解体的第一步也是最严重的一步便是俄联邦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俄罗斯主权宣言。宣言明确提出,与苏联法律相比,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联邦的法律拥有优先权。而这份文件的出台其实是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权力争斗的直接后果。

可以说,有些官员当时从事了直接的破坏活动,否则,在计划经济领域中,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出现同时关停所有烟草企业或是洗涤用品生产企业的现象。当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的商店中货架空空,而在通往首都的公路上却有数百辆满载肉类、信用油和奶酪的车辆因未获放行而被迫滞留。

在1991年8月以前,削弱苏共、打乱国家管理步骤、通过物质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挑起民众普通不满的三大行动都已基本完成。这并非是外部势力所为,当然,或许他们有施加压力。这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三四年间一手酿成的,正是上述问题导致了灾难的发生。“八・一九事件”更是令苏共遭禁、社会政治体制变天。

如果言及党和国家高层领导的背叛,应当提到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以及别洛韦日协定的签署人叶利钦、克拉夫丘克、舒什科维奇和为他们准备文件的爪牙们——布尔布利斯、盖达尔、沙赫赖、科济列夫。

[译注:此处提到的几位人士的简介
雅科夫列夫:苏联意识形态领域高官兼研究权威,“新思维”、“公开性运动”精神教父。
谢瓦尔德纳泽: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苏联外长。
别洛韦日协定:解散苏联,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于白俄罗斯别洛韦日签订。
叶利钦:俄罗斯联邦总统。
克拉夫丘克:乌克兰总统。
舒什科维奇: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
布尔布利斯:俄罗斯国务秘书,主张连根拔掉社会主义,人称灰衣主教。
盖达尔:民主派政治家,时任叶利钦高级助手,后来成为俄罗斯代总理。
沙赫赖:法律专家,首先提出由苏联创始国解散苏联的建议。
科济列夫:历任苏联外交部国际组织局局长,俄罗斯联邦外交部部长。]

而毫无疑问地,不应孤立地看待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作用——党和国家的头号掘墓人。正是他在所有的事件中充当了倡议者和协调人,以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政治制度为目的。正是他在雷克雅未克和马耳他举行的谈判中向美国总统承诺解散华沙条约和经济互助委员会,允许沿波罗的海诸国脱离联盟,放弃干预摩尔多瓦内政。他可以阻止别洛韦日协定的签订--白俄罗斯的克格勃曾向他通报了即将进行的会谈。白俄罗斯总理科比奇承认:“当时对行动的正确性存疑:法理上来讲这是背叛,因为我们违背了宪法。”他更声称:“如果我是戈尔巴乔夫,我会派遣‘阿尔法’小分队,然后把我们这群人关进拘留所。戈尔巴乔夫没有做任何事情来阻止别洛韦日的阴谋,有意识地为苏联的解体过程画上了句号。”

导致苏联解体的第二大力量便是外国势力。西方一向对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感到恐惧,但又觊觎其自然资源。这根本谈不上阴谋论,在同俄罗斯帝国与其后的苏联较量的过程中,首先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然后是美国,一昧自私追逐自身国家利益。这不是豪无根据的指控,而是19世纪和20世纪以来众多英美知名国务活动家公开声明的。这样的情形在21世纪没有变化。对于俄罗斯,西方利益在过去体现为击败这个对手,如今则是不让俄罗斯发展到能够充当对手的地步。为达此目的,西方采用了多种手段。

首先是里根和老布什政府发起的军备竞赛。美国人深知苏联经济实力因为冷战而就捉襟见肘,于是趁势炮制了星球大战的神话,力图将苏联拉入新的军备竞赛,彻底拖跨苏联经济。这一伎俩最后得逞。

其二是美国对产油国施加压力,尤其是沙特,旨在大幅增加全球石油产量,从而压低这一对苏联经济而言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原料价格。苏联一直通过石油收入在境外购买消费品,弥补本国轻工产能的不足。由于石油产量大增,每桶油价从35-40美元迅速下跌至10-11美元,与苏联石油开采的成本相当,导致苏联经济一蹶不振,资金匮乏令莫斯科无法正常进口消费品,导致商店货架空空、居民不满情绪高涨。

其三是西方大国情报机关齐心协力,利用各种政治运动和非政府组织,在苏联成功组建了主要由知识分子构成的“第五纵队”。

在提出实行民主化、公开性、多党制和总统制等一系列全面政治改革建议的苏共中央宣传部长雅科夫列夫的“推动”下,几乎所有媒体都落入了坚信社会政治体系需要改革者的手中。波波夫、什梅廖夫、利斯钦、谢留宁等“改革斗士”的言论充斥报端。

如此一来,反感苏联终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媒体和第五纵队长期“洗脑”将生活水平恶化归罪于苏维埃政权。

埋葬苏联的第三大力量正是苏联人民自己。大部分苏联百姓,尤其是大城市居民,对所发生的一切盲目欢迎,还通过行动加以支持,全然不知道其实质,也没有意识到后果。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大多数人则摆出漠不关心的姿态。

当时的人们疲于为生计奔波,并未意识到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之间权力争斗的危害。套用匈牙利经济学家卡尔瑙伊的话来说,“人们对国家未来的社会体制完全不屑一顾,对他们而言,囤积香肠似乎更加重要”,大家欢迎改变,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商场里应有尽有,而国家仍像社会主义制度那样关心民众福祉。但他们大错特错。苏联制度提供了最高水平的社会保障,赋予人们社会乐观主义精神,这正是现今俄罗斯大多数公民所无法拥有的。至于苏维埃的知识分子,作家谢尔盖・扎雷津恰如其分地说:“知识分子应当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什么还来不及做,什么已经做完。”

综上所述,导致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包括:无力应对时代挑战、甚至有过背叛行为的苏联精英;以美国为首的、从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意图摧毁苏联的外部势力;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不清楚社会政治体制更替会造成何种后果、未奋起挽救国家免于分裂的苏联人民。

现在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如今,我们自然无法回到苏联。考虑到目前的形势与历史发展轨迹,寄望于此是不正确的。然而,俄罗斯也不能再像现在这样苟且生存下去,要保住并开发如此广袤的领土、维持国家的正常发展,仅靠目前的1.4亿人口是远远不够的,至少需要2-2.5亿人。而从人口现状来看,即便形势在未来出现好转,这一数字在本世纪内也是注定无法企及的。

还有一条出路便是联合一部分昔日的加盟共和国、如今的新兴独立国家的力量。在漫长隧道的尽头,曙光已在闪现。这便是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组成的关税同盟、统一经济区,我相信未来还将有其他国家加入,最终形成欧亚联盟——在一开始并不包含苏联全部,但囊括其主要疆域的俄罗斯帝国。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INC雜誌 中國的泡沫經濟:對閣下的公司有何影響

核心提示:北京眼下正在處理一個在比例上比我們2005年那個還要大的房地產泡沫。假如泡沫爆破,餘波將會波及美國的每一家公司。

原文:China’s Bubble Economy: What it Means to Your Business
作者:Constantine von Hoffman, @CurseYouKhan
日期:2011/12/29
譯者志願者翻譯並校對


【中國投機驅動的房地產泡沫比美國2005年的還要大,在圖中,香港正在修建一座大廈。Kahunapulej via Creative Commons】

北京眼下正在處理一個在比例上比我們2005年那個還要大的房地產泡沫。假如泡沫爆破,餘波將會波及美國的每一家公司。

中國幾乎不用多少時間就由一貧如洗一躍而升至經濟的頂峰。結果是令人瞠目結舌的、危險的、已經開始散架的經濟爛攤子。工業生產下降了,預測2012年的 GDP增長會減慢到 “只有”8%左右(上一次比8%更低的時候是1999年),而且它正在面對一個中國規模的房地產泡沫。共產黨政府對這些資本主義問題應對得有多好會對全球經濟—特別是閣下的公司—影響深遠。

這就是問題所在:住宅物業建築現在佔了中國GDP總數的將近10%。即等於整個農業界的所佔GDP比例,而且比美國在2005年樓市泡沫巔峰期房地產的所佔的GDP份額還要高4%。因為投資者的投機或房地產評審機構的貪污,物業價格瘋漲,公私營機構都同樣以此為抵押,大幅舉債。

由 2006年至2011年,在一些城市的房地產價值上升了多達百分之60。今年較早時候,一些最熾熱的市場樓價已經下跌了20%。現在政府公報說,在11月的時候49個城市的樓市下跌了,而在10月的時候是33個城市出現跌市。要記著,北京在公佈所有經濟壞消息時都會打個折扣,所以實際情況也許更壞。

[中國]政府捏造所有經濟數字是已有明證而且為人接受的事實。彭博社統計所有231家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公司已披露的債務,發現到12月10日為止他們從出售債券、票據或商業票據等借了$ 622億美元。這個數字比歐洲救市基金還大,也使得政府和中國銀行公報的數額在相比下微不足道。

這是我最愛的例子:

在毛澤東主席的故鄉湖南省,有著400萬人口婁底市,正在以12億元人民幣(1.85億美元)債券來支付項目開支。債券是以價值150萬美元一英畝的土地為 擔保的。這個價錢和在是美國最富有的城鎮、平均家庭年收入超過25萬美元的芝加哥郊區溫內特卡的土地價格相同。而在婁底市,人們每年拿回家的收入平均數是$2,323美元。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中國在6月時的國內貸款額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73%。今年較早時候,北京對這情況擔心得把超過3000億美元的地方政府債務撥入了全國政府的賬簿。不幸的是,中央政府的救市可能正正鼓勵各地方政府借得更多。

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它不可以違約。然而,政府轉移到債務的錢越多,它能夠用來購買過度槓桿化國家如美國、希臘和意大利的債務的資金便越少。此外,這意味著中國龐大的中產階級(約等於整個美國的人口)可以花的錢少了,這將使該國的經濟進一步放緩。

這些問題的原因很簡單:中國缺乏一個促進公平、誠實的市場所需的獨立司法系統,政府的監管也付之闕如。合同法是資本主義制度最重要的法律,可是中國在執行這些法律時,和政府的其他方面一樣的腐敗。

中國公民的期望和經濟一樣的水漲船高。他們只看到資本主義擴張的一面。諷刺的是,那個曾經無所不包的保證住房、醫療保健等一切一切的共產主義國家,現在已經沒有多少社會安全網了。北京如何應對這一時期將決定那政權和世界經濟的成敗。

本文版權屬於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譯者遵守知識共享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3.0許可協議

《彭博社》中國的負債遠遠超過官方數字,敲響大到還不起的警鍾

核心提示:中國的經濟數字總是讓人難以相信,在貸款方面更是如此。彭博財經調查了四大銀行的貸款情況,認為風險要遠遠大於所披露的數字。

作者:彭博新聞社
日期:2011/12/20
由譯者志願者翻譯和校對

在距離北京一小時火車車程的地方,一個包括了洛克菲勒中心和林肯中心的曼克頓復本正在興建當中。一如1970年代的紐約市,這地方可能需要救助。

一份今年發行的華文債券概覽的調查顯示,向天津—以紐約為範本的建築項目所在地—等地方政府融資的公司累計債務正在上升。調查更指出,這些實體所欠的總額可能比中國國家審計師的計算和銀行披露的數字還要多。

彭博新聞社統計了截至今年12月10日為止,全部231家地方政府融資公司通過出售債券、票據或商業票據的已公布債務。這些債務多為銀行貸款,總額為3.96萬億元(約合6220億美元),比目前歐洲救助基金規模還要大。

在中國,有6576家這樣的實體,根據國家審計署6月的計算,這些實體的債務總額為4.97萬億元。這意味著,單是彭博研究的231家放款者就已經積累了整體債務的四分之三以上。

新加坡里昂證券亞太區市場的董事總經理,就中國金融體系寫了兩本書的Fraser Howie 說,事實上,那麼少的公司積累了那麼多的債務表明,問題更為嚴重。

他評論彭博社的調查結果說:“你應該比你想像的更擔心,當然比銀行會告訴你的更擔心。”

“你知道這故事會以什麼方式告終的——那就是:糟糕。”他說。

還款的疑慮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未能遏制借貸。一位央行官員曾表示,假如不對借貸加以控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便會減慢。隨著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價格下跌,經濟師警告說,地方當局將因為現金流不足、以及他們依仗為主要財政來源的土地銷售收入下降而不能償還債務。

為了完成中國東部的曼哈頓,西北部的甘肅高速公路、以及中部的湖南那個門前有奧運五環的體育場等項目,各個省市積累更深的赤字。這些項目,大多是作為中國為抵禦 2009年世界經濟衰退而推出的刺激經濟計划的一部分而開展的。中國官方審計的統計顯示,在所有地方政府的10.7萬億人民幣債務當中,融資公司佔了將近 一半。

彭博審閱的231借款人的公開文件指出,今年通過出售證券總共籌得3541億元人民幣。這些文件顯示,他們還有至少2.3萬億元的銀行信貸尚未清還。

貸款上升

《华尔街日报》俄罗斯之春已经开始

核心提示:今天俄罗斯发生的事情同现在称之为“阿拉伯之春”的拒斥专制主义的运动相类似。与今年早些时候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权一样,普京政权已经在国内输掉了人心。

译文:俄罗斯之春已经开始
时间:12月14日 星期三.
作者:ANDREI PIONTKOVSKY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在俄罗斯的历史进程中,存在一种引人注目的情况:每一个威权主义政体的瓦解不是因为命运的坎坷抑或敌人的攻击,而是因为内部忧患。在二十世纪,这种情况就出现了两次——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弗拉基米尔・普京政权的缓慢垮台也一样。十年多的威权主义统治之后,普京自述的“辉煌功绩”不仅在反对派的网站上,而且在莫斯科的街道和主流媒体上都成为了受唾弃的东西。

今年发生的两个事件加速了精英阶层和大众对该政权信任的减退。其一是为普京竞选明年第三总统任期而与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总统在9月24日达成的可耻交易,俄罗斯宪法明确禁止如此行为。举国上下为之震动。就连脸皮最厚的公民都认为,把总统宝座变成私下交换的物件是对宪法的嘲弄。

第二个大幅加剧了当前政治危机的事件是12月4日明显存在欺诈行为的议会选举。独立观察家认为,15%-20%的选票遭到篡改以支持执政的统一俄罗斯党。即使按照普京的标准来看,此次选票操纵规模也是空前的。选举舞弊在12月4日之前就开始了,当时有九个反对党派被禁止参加选举。

这些事件彻底破坏了普京政权的合法性,并使其成为大众眼中的笑柄。总统大选安排在明年3月4日举行。即使这次大选从官方角度来说是普京的一场“胜利”,它却可能成为其政权垮台的另一重要步骤。

今天俄罗斯发生的事情同现在称之为“阿拉伯之春”的拒斥专制主义的运动相类似。与今年早些时候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权一样,普京政权已经在国内输掉了人心。12月10日,6万多俄罗斯民众走上莫斯科街头反对普京政权。这些人之中有很多年轻人,在现行政权下他们看不到未来的任何希望。在此次抗议活动之后,俄罗斯将再也不同于以往。尽管这次集会是由自由派的“团结”运动组织的,但是持有各种政治信仰的人和来自社会各界的人的参与证明,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已经生根。

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与日俱增的抗议浪潮。目前,大多数俄罗斯人认识到俄罗斯的司法和经济体系缺乏自由市场体系的基本要素。私有财产的概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财物根据对现有政权的忠诚与否而遭到没收或是授予。

尽管俄罗斯存在出色的警察和安全部门,但是这仅仅加深了一种错觉,即社会稳定能凭借暴力来维系。就如我们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看到的那样,任何充分利用安全部队的企图将只会导致政权合法性的丧失。
克里姆林宫的一位理论家最近对我说:“我们对形势有着清楚地认识。但是为时已晚,难以脱身。(如果我们丧失权力)新政权将会追捕我们。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像轮子上的仓鼠一样不断地跑。”

该政权的最后手段就是夸大俄罗斯宿敌——北约、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造成的外部威胁。近日普京声称,要求他下台的俄罗斯人得到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授意和美国的资助。梅德韦杰夫则说,美国试图让俄罗斯失去核能力。俄罗斯军队总参谋长尼古拉・马卡罗夫上个月对俄罗斯媒体说:“波罗的海各国和格鲁吉亚的亲北约、反俄罗斯政策可能导致地区性军事冲突,包括使用核武器。”

这些西方威胁论主要为了运用于国内。但是有一种威胁令普京的盗贼统治政权非常重视。这就是其在西方的巨额银行存款、各种资产及不动产所面临的威胁。美国国务院今年早些时候提出的一份俄罗斯官员名单让克里姆林宫的一些人十分重视。美国禁止这些同俄罗斯律师谢尔盖・马格尼茨基狱中死亡事件有关的官员获得入境签证。

他们意识到如果该名单扩大,他们以及他们在海外的资产可能会受到直接影响。为了保护他们的资产和抓紧权力,这些人愿意挥舞核大棒。

那些警告说普京政权的垮台可能导致种种无法预测的后果的人说得有道理。但如果他们认为保留该政权带来的风险会小些就大错特错了。普京下台是我们把俄罗斯从体制性腐败的坏疽中解救出来的唯一机会。

PIONTKOVSKY先生,一位数学家,“团结”运动领袖之一,著有《普京灵魂之再审视》一书(Hudson Institute,2006年出版)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每日原文推荐 - 2011/12/29

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译者》 (iyizhe@gmail.com)以便与大家共享。欢迎使用邮件组Google Reader和推特(@yigroup@xiaomi2020)跟踪我们的最新消息。

【突发・新疆七名“恐怖分子”被击毙】

美联社:和田发生维人劫持汉人事件,七名嫌疑人被击毙,另有4人受伤,另外四人被捕。一名警察死亡,另一名受伤。中方发言人说“他们有武器,还打伤警察。”人权组织则认为警方有过度使用武力的嫌疑。

【专题・温州动车后续】

《华尔街日报》中国的动车惨案如何发生的?12月28日的报告缺乏技术和系统的细节说明惨案如何发生,也没有明确说明雷电怎么能让关键的信号系统失灵;也没有说什么样的软件系统给出了错误的指示,还没有说整个铁路系统如何造成了723动车事故,虽然它的确说了大干快上让高铁运行不够安全。

【专题・金正日之死】

《外交政策》双北韩记 中国拿不准是埋葬金正日还是高唱赞歌 如果你持续看这些天的CCTV的话,你会以为金正日是个多么伟大的领袖,金正恩也会毫无疑问地接手北韩。但是,另一种声音在中国有份量的编辑和学者中也屡屡出现——北韩不值得信任,也不稳定。《环球时报》中英文版调子上的差异就是这种不同意见的体现。

《经济学人》北韩权力更替 哀痛和恐惧 金正恩不大想改革北韩,但更不可能是北韩政权还能继续抗拒改革。

《经济学人》我们来谈谈金吧 在世界上最糟糕的国家发生政权改变虽然不受期待,但要有所准备

《华盛顿时报》圈内人 也是通过看金正日国葬上出席者的座次来猜测北韩的权力继承人 

【专题・年度预测与总结】

《外交政策》章家敦:好吧,我承认我的预测——中国会在2011年崩溃是错了,不过我只把它推后一年,看2012的吧

《金融时报》CFR的总裁撰文谈中国的国内风险 贫富不均、房地产泡沫、南海纠纷……欧美的总统们在谈中国威胁,而中国领导人们则在谈来自中国内部的威胁,这怎么看都有点讽刺。

CDT的幻灯片展示“2011的中国”——新闻回顾  

《南华早报》年度汉字“控”和流行语“伤不起”揭示中国的不安在增加 

【专题・俄罗斯抗议】

NPR:俄罗斯人举行抗议,要求自由选举 音频文字稿 这也是一场没有领袖的由中产阶级占主流的抗议。

《南华早报》人民日报发社论谈苏联解体20年——“我们不会象苏联那样倒台”

【时政】

美联社:中国维权律师倪玉兰夫妇案周四开庭审判,家人对审判结果不乐观 


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谈“乌坎转机”的时代意义和国家样本意义(中)已有英译 

【经济】

《外交政策》中国来救欧洲?虽然从人均来看,亚洲比欧洲要穷得多,但中国最终还是会出手救欧的,因为他们需要欧洲来对冲美国风险。

【环境】


【生活】

《商业内幕》中国的高尔夫球选手年龄越来越小。13岁的石怡婷(音)成为最年轻的选手,并取得了第四名。

2011年12月29日星期四

《读卖新闻》国葬确定金正恩体制中枢人物

核心提示:北朝鲜28日举行了金正日总书记的国葬,从送殡队伍看,金正恩新体制辅佐集团核心就是金总书记妹婿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张成泽和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李英镐等7人。

译文:国葬确定金正恩体制中枢人物
时间:12月29日 星期四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

北朝鲜28日举行了金正日总书记的国葬,从送殡队伍看,金正恩新体制辅佐集团核心就是金总书记妹婿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张成泽和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李英镐等7人。

这7人分别是张成泽、李英镐、朝鲜劳动党书记金己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议长崔泰福、人民武装部部长金永春、人民军总政治局第一副局长金正觉和国家安全保卫部第一副部长禹东则。金总书记生前考虑过接班体制,提拔了这7人。

朝鲜中央电视台播送的视频显示,金正恩站在灵车右前方,其后依次是张成泽、金己男和崔泰福,灵车左侧依次站有李英镐、金永春、金正觉和禹东则。

据悉,张成泽并无从军履历,但在24日和金正恩吊唁金正日遗体之际却身着军服,已被授予大将军衔。在国家治丧委员会花名册中,张成泽排名第十九,低于金己男(第八)和崔泰福(第九),但在金正恩体制中,他定将和李英镐一样处于核心地位。李英镐在去年9月的党大会中和金正恩一起升任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成为军队事实上的一把手。

金己男和崔泰福原是金总书记的近臣,在朝鲜劳动党内部推举金正恩运动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去年9月,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局考虑到金正恩将接班,将书记人数从4名增至10名,还进行了大换血,而金崔二人获得了留任。据认为,人民武装部部长金永春是金正恩在军队的辅佐人。

人民军总政治局第一副局长金正觉和国家安全保卫部第一副部长禹东则引人关注。金正觉负责军队的思想控制工作,监视不稳的动向。

北朝鲜有一个监视欲批评政权或脱北的百姓的秘密警察组织,而禹东则就是秘密警察事实上的一把手。一般认为,禹东则曾负责金总书记的贴身保镖工作,据《朝鲜日报》27日报道,他曾在金总书记和金正恩面前“宣誓效忠”。这个辅佐阵营表明,金正恩必将重用近臣进行国家运营,继承金正日时代建立起来的严格监视党军民的体制。北朝鲜媒体为金正恩加上了“最高领导人”的称谓,连日推进旨在实现新体制正统化的宣传工作。

译注:译者从报纸直接翻译,网上版本只有部分内容。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法国世界报》平壤可能走向“多元专制”

核心提示:由于北朝鲜决策中心的削弱,高层内部的相对流动性可能引发对抗。短期内不可能发生军事政变。团结在金正恩周围符合精英阶层的利益,否则可能导致整个政权垮台。

译文:平壤可能走向“多元专制”
时间:12月27日 星期二
作者:菲利普・庞斯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

Des militaires et des dignitaires nord-coréens entourent Kim Jong-un, le 23 décembre à Pyongyang.


东京通讯员 —— 哭泣的人群、儿子祭奠父亲、宣称机构赞美“伟大的继承者”,这些场面似曾相识。同样的一幕发生在1994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创建者金日成去世时,当时他的儿子金正日继承大位。如今轮到金正日的儿子了。接班过程很相似,但形势却不同了。朝鲜的形势不像1994年那么糟糕,但未来同样不确定。

金正日接过政权时,他已经51岁了,此前20年他在其父的羽翼下治国理政。但他接手的是一个烂到极点的摊子:因核计划与美国对抗、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加剧了朝鲜的经济危机(次年导致严重的饥荒)以及外交孤立。

朝鲜政权当时朝不保夕。但是敌对势力非但没有削弱该政权,反而促进了它的团结,强化了领袖的凝聚力。18年后,它还没倒。今日,美国、韩国和日本似乎并不打算加速朝鲜政权的垮台,因为这样做会影响地区稳定。朝鲜唯一的盟友中国承认了政权继承并且致力稳定朝鲜经济。

不确定性来自内部。1994年,金正日继承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但他当时已经实际上掌权了,并以军队为后盾稳定自己的地位。而从2010年9月的劳动党大会算起,金正恩的接班程序才启动不到两年。这个程序定于2012年4月15日纪念金日成诞辰100周年时完成。

由于父亲去世而被推上前台的年轻金正恩,既不像祖父那样享有崇高威望,又不像父亲那样熟知政权运作。多数分析家认为,在未来几个月,接班过程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并将建立由较亲近家庭成员组成的摄政委员会,其中有在党和情报部门中势力很深的姑父张成泽和其他高官。

党的“复活”

金正恩唯一的头衔是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2010年9月,他被任命为这一职务标志着劳动党的地位回升。金正日时期奉行“先军政治”,从而把劳动党踢到一边。在宣布金正日死讯时,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排在了金正日担任主席的国防委员会之前。

上世纪90年代末,军队是唯一能够控制这个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的势力。自政权交接以来,党的“复兴”十分明显。首尔世宗研究所的郑成昌(音)指出:“现在,金正恩担任副主席的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比国防委员会更具影响力。”

一些专家认为,党的“复兴”或许表明个人专制正在向“多元”专制过渡。在“多元”专制中,党政军多个机构互相竞争,提出多种方案,由领袖做最后决定。这些分析家认为,权力集中并不排斥在政权内部存在不同观点,即使所有人最终都服从最高决定。

由于决策中心的削弱,高层内部的相对流动性可能引发对抗。短期内不可能发生军事政变。团结在金正恩周围符合精英阶层的利益,否则可能导致整个政权垮台。避免发生被外部势力——中国——利用的内斗,是平壤为金氏家族继承进行辩护的理由之一。但是权力发生动摇或显露出空虚迹象,可能会勾起仍躲在阴影中的野心。

为了消除这种风险,新领导人会不会通过对外强硬来证明他大权在握?最后一个不能确定的问题是:人民对痛苦的忍耐极限在哪里?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严肃的分析家敢进行预测。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一篇让中国人开始谈论“要自由”的文章

核心提示:韩寒最近一系列话题敏感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然而这几篇文章的观点和中国社科院的一份《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结果一致,“言论自由在中国还没有重要到有足够多的人去关注它。”

原文:The essay that has Chinese talking: 'On Wanting Freedom'
作者:Peter Ford
日期:2011/12/27
译者:大叮田

译者志愿者校对

热衷于讨论政治的赛车手韩寒在中国早已是个万众瞩目的博客作家了。最近他在博客上发表的三篇文章又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口水战。

这一系列文章涉及了三个最容易被中国政府和谐的话题,《谈民主》,《说革命》与《要自由》。

韩寒的知名度是其他作家不能比的,不管他说什么,总能引起无数人的热议。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的监管者不得不对韩寒区别对待。韩寒的高知名度也意味着他可以将那些对敏感话题的讨论从很少人关注的阴暗角落移向更光亮的地方。

韩寒十分支持言论自由,他说:“因为我觉得我还能写的更好,我不想等到老,所以请让我赶上。”但他对中国民主也是非常矛盾的。韩寒怀疑中国是否有足够的拥有公民意识的人来使民主在中国正确合适的运作,同时他又反对暴力革命,他认为“革命的最终收获者一定是心狠手辣者。”

普通人“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不如文化界想象的那么迫切,”韩寒争论到,而且一人一票选主席也不是“我们最迫切的需要,因为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共产党的代表。”他认为共产党是全中国唯一有力量收买全部选票的组织。

韩寒提倡的是按部就班的改革来完善法制,教育和文化。

这种方法与中国政府提倡的几乎是一样的。因为此,韩寒的这一系列文章已经遭到了很多自由派评论者的抨击。“他的立场向权力倾斜,”艺术家艾未未对韩寒的文章很不屑,“他就像是主动的投降。”

韩寒随意与直接的写作方式吸引了很多年轻读者。但是他对一些敏感话题的评论常常显轻巧或者没有仔细的组织过,而他在博客说的话通常都能侥幸通过审查。(艾未未这个夏天则因为针砭时弊被单独监禁了近三个月)

尽管如此,当我阅读韩寒关于革命的博文的时候却发现了其中一些内容与我早上细读的另一个完全不同类型的文件,社科院两年发表一次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一致。

这个调查列出了十项中国人民最关心与担忧的社会问题。包括物品价格上涨(59.5%),看病难看病贵(42.9%)和贫富差距(31.6%)以及其他一些柴米油盐的基本担忧比如失业和高房价。

这令我回想起当年克林顿与老布什竞选时贴在竞选总部的标语是“笨蛋,问题是经济。”(It’s the economy, stupid!)而不是强调言论不自由与缺乏民主。(尽管在这份调查中有29.3%的被访者提到了官员腐败)

我询问了此份调查策划者之一的社科院研究员李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有问与政治相关的问题还是人们真的对政治不关心。

的回答很坦白。他说他和他的同事一开始是打算询问网络监管与言论自由的。“但当我们在准备过程中测试这些问题时,我们发现乡下人根本不知道我们在谈论什么。”他回忆道,“村民们觉得他们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因为他们不谈论政治。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这并不是说我们觉得言论自由不重要。”李炜很快补充到,“只是言论自由在中国还没有重要到有足够多的人去关注它使它成为我们调查的一部分。”

这个结论和我们争论的问题,也是韩寒打算相信的观点——因为教育的缺乏以及公民意识的欠缺,中国人在民主方面还不足以被信任——还有些不同。但是它肯定足够让中国政府偷偷笑了。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辛迪加项目 当中国统治世界

核心提示:美国更喜欢和别国分享其价值观,喜欢别人都像美国人一样做事,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而中国只会对一个都像中国人一样做事的世界感到恐惧。所以,就算日后中国统治了世界,中国人也不会是规则制定者;相反,他们只想在现有规则下攫取最大利益。

作者:Ivan Krastev
时间:2011-12-28
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维也纳——近来,一个欧洲人如果思考未来他会很抓狂。军事上,美国到处指手画脚;政治上居高临下;经济上却负债累累。欧盟似乎已经处在崩溃边缘了,在外人看来,这个古老的大陆已经失势了。也许他们还是可以彬彬有礼地参与国际事务,但早已没有了胆量和野心。

国际舆论调查显示,很多人都开始不大搭理西方了——他们带着希望,或恐惧,或两者皆有——眼睁睁看着中国一步步走到舞台中心,过去三年中一直如此。就像一个老笑话说的那样,乐观者都在学中文,悲观者却在学开冲锋枪。

虽然有一小撮的专家辩称中国的崛起还在未知之数,中国的经济、政治、人口统计学基础都还很脆弱,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中国在不断崛起。很多人也猜想“中华帝国”统治下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中国会如何表现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的霸权又和美国有何不同?

总的来说,现在关于中国的辩论都聚焦在了意识形态、经济、历史和军事力量的问题上。然而, 如果拿现在的美国老大和未来的“中华帝国”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即在于美国人和中国人看待外部世界的不同。

美国是个移民组成的国家,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国民从不移民的国家。

显然,住在美国境外的美国人是不叫移民的,叫“外派”。美国本身就是个大熔炉——各个不同民族和宗教团体自愿聚集在一起,最后炼金般炼出了新型美国人。当然评论家们也会认为大熔炉只是个国家神话,它源源不断地激发着全体美国人共同的想象力。

在17世纪,当第一个欧洲人定居在此时,全世界的人都迫不及待想来实现他们的美国梦——过上更好的生活;美国的魅力部分就在于他能够将无关的人都转变为美国人。一个俄罗斯人,现在是牛津大学的指导老师,他说:“你可以变成一个美国人,但你永远不可能变成一个英国人。”所以,不要再对美国的全球改造计划感到惊讶,人家可是规则制定者。

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可不想改变世界,他们只想适应这个世界。中国靠各地的海外华人与其他国家相互沟通,而中国人是通过他们那些移民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今天,海外华人比法国所有法国人还多,而中国绝大部分的投资者也是他们。事实上,就在20年前,住在海外的华人创造的价值几乎等同于所有中国境内的中国人。海外华人先富,接着中国本土的人跟上。

唐人街——通常是全世界各大城市中一个极小的社区——却是海外华人的聚集地。正如政治科学家白鲁恂曾观察到的:“华人人认为自己和别人是绝对不同的,所以即使住在别人的国家里,他们还是自然而然无意识地把别人视作‘外国人’。”

正当美国大熔炉把别人都炼成美国人时,唐人街的居民却在学着适应——并从他们的东道主那里的规则和生意中获利,同时”洁身自好“。正当美国人高举他们的国旗时,华人却在努力变成隐形人。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成功地在他们的新”祖国“地获得了权势,当然是和平地;他们更团结,高调却不傲慢;他们是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却显然不是第五纵队(间谍)。

由于中国一直在适应而非转变,所以即使他曾觊觎过”帝国“的宝座,他也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世界。但这不是说中国不会为了自己的目的从世界攫取利益。

美国更喜欢和别国分享其价值观,喜欢别人都像美国人一样做事,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而中国只会对一个都像中国人一样做事的世界感到恐惧。所以,就算日后中国统治了世界,中国人也不会是规则制定者;相反,他们只想在现有规则下攫取最大利益。
 
伊凡• 克拉斯特夫是索菲亚(保加利亚)“自由战略中心”主任、维也纳“人类科学研究所”的常设研究员。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金融时报 2012年的中国:随着压力的上升而关注于稳定

核心提示:日渐增加的不公使人产生不公正的感觉,2亿农民工仍然是二等市民,而腐败仍在恶化。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但中国的经济成功令其养成了不合理的自信。受到“阿拉伯之春”的激发,这个体制却积极地抑制任何可能引发更多政治敏感活动的社会不满。

译文:2012年的中国:随着压力的上升而关注于稳定
时间:12月27日 星期二
作者:黄育川(Yukon Huang)(前世界银行驻北京办公室官员)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历史会将2012年看作中国选定其“第五代”领导人并转向较慢发展轨迹的一年。这一转变发生的背景将是令人害怕的国内挑战——不断上涨的社会动荡,不断加大的收入差距以及生态和人为造成的灾难——以及由美国转向亚洲和该地区对于中国经济崛起越来越多的担忧而导致的不断升级的外部紧张局势。尽管新领导人掌权时政治体制系将专注于维持稳定,但经济灵活性的下降可能会阻碍北京方面这么做的意图。

事实上,8%左右的较慢增长对于中国和世界可能更好。环境方面更加可持续和更加合理的产出将缓解民众的焦虑,而较高的消费将改善全球贸易的紧张形势。

但许多人预计会出现经济崩溃,称长期的欧元区危机加上房地产泡沫可能引发大范围的行业亏损。这将凸显出潜藏的金融缺陷并引发急剧下跌。还有一些人认为北京方面具备丰富的资源避免发生危机,但称在基于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的增长模式下,同时在汇率和利率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北京方面可能不具备所有必需的手段。

在国内,越来越活跃的中产阶级正造成压力,要求更负责任的治理。日渐增加的不公使人产生不公正的感觉,2亿农民工仍然是二等市民,而腐败仍在恶化。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但中国的经济成功令其养成了不合理的自信。受到“阿拉伯之春”的激发,这个体制却积极地抑制任何可能引发更多政治敏感活动的社会不满。

外界还认为,中国的经济力量在远离文革的一代人中激发了民族主义。北京方面对海上主权主张争端的强硬回应令这个已然担心其经济影响的地区对其安全目的的担忧更加高涨。这是促使日本决定放宽武器出口禁令的一个因素;令中国沮丧的是,这还使其邻国支持美国增加在亚洲的力量,并使地区贸易整合计划变得复杂。

冲突的可能将迫使中国和美国重新定义各自在一个双方都感到不适的变化环境中的角色。美国大选期间的反华贸易意见将令紧张局势进一步加重。亚洲国家将处于为两个大国勾画影响力边界的位置,但考虑到它们各自不同的利益,同盟关系将会根据各自关心的问题而改变。

在其即将卸任的领导层不愿作出任何有远见的决定之际,中国必须十分谨慎。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纽约时报》 瓦茨拉夫・哈维尔:布拉格城堡里的剧作家

核心提示:谦恭、带点羞涩但富有感染力的哈维尔喜欢把人生看作一个剧场,从异议分子到总统,他并不喜欢官场的繁文缛节。哈维尔通过他的写作、他的勇气,以及他毋庸置疑的道德声誉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世上再无哈维尔。
 
原文:NYTimes | Vaclav Havel: The Playwright in Prague Castle
作者:杰里・拉伯尔 (JERI LABER)
发表日期:2011年12月21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22iht-havel-art-popup.jpg
【原文配图:12月20日,布拉格,街头涂鸦,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图片来源:Michal Cizek,法新社/Getty Images】
 
1989年10月18号,为了防止我们在布拉格的一处公共场所会面,捷克的秘密警察逮捕了我和另外十五名异议分子。瓦茨拉夫・哈维尔本在其中,但他由于迟到而逃过了逮捕。当天晚些时候,被拘留的大多数人被放了以后,我们和哈维尔在洲际酒店进行了非正式的碰面。当时我们谁都预料不到,仅仅一个月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开始了。
 
但空气中充满变革的气息。异议分子们在担心未来他们会缺乏一个领导者。哈维尔说:“我们需要一个既有个人魅力又有计划的政治领袖。”“你怎么样?”我问他。“我会作为业余人士积极参加,但不是职业的。”他回答道,眼睛低垂着,像在沉思一般,这是他说话时的典型表现,“我是个作家,不是政客。我愿意成为一个国王制造者,而不是国王。”
 
我看着哈维尔,这个羞涩而富有感染力的小个子男人,穿着皱巴巴的针织衫和牛仔裤,一个剧作家而不是政客——我想,他说得没错。但历史对他另有安排。
 
1976年,捷克一个摇滚组合“宇宙橡胶人”的成员遭到逮捕,由此引发了捷克异议分子们的“77宪章”运动。难怪1988年哈维尔会邀请我参加他和他的朋友们办的一场地下摇滚演出。演出者是“橡胶人”的接班人,一个叫作“午夜”的摇滚组合。那是一次拥挤嘈杂、烟雾弥漫的聚会,满是比哈维尔们年轻得多的人。在这闪光灯频闪的大厅里,我很快就找不到哈维尔了,只能时不时地看到他热情奔放地和人们一起跳舞。那是我所见过的他最快乐的时光。
 
充满古怪调皮幽默感的哈维尔常常喜欢把人生看作剧场。1988年,人权观察组织授予他“人权观察员”称号,他却无法出国赴纽约领奖。于是他安排了一个长头发的“垮掉派”年轻诗人雅希姆・托普尔代领。后来,作为捷克共和国的总统,他委派瑞塔・克里默娃担任驻美大使,说话带有布朗克斯(译注:Bronx,纽约的一个区)口音的她一直都想回到曾度过青春岁月的美国;卡尔・施瓦岑贝格成了哈维尔的总理,这位异议者本来是波西米亚王子,他为充斥着共产主义庸俗虚伪气息的布拉格城堡带来了得体的礼仪;驻苏联大使,哈维尔选择了鲁道夫・斯兰斯基担任,这位异议分子与父亲同名,而他的父亲是被苏联下令处决的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总书记。摇滚歌手弗兰克・扎帕则成了哈维尔的荣誉文化大使。
 
哈维尔很不适应办公室的繁文缛节。我第一次见到总统身份的他是在1990年2月份,他一如既往地穿着针织衫和牛仔裤,骑着一辆小摩托在城堡里宽阔的大理石道路上穿梭。后来在1992年见面时,他穿着西服,打了领带,看上去有点总统样子了,但他谦恭、低调的态度一直没有改变。
 
哈维尔的总统职位颇富声望,但没有权力。不管他的观点多么难以让人接受,他都将总统职位作为一个道德平台。2000年10月,我参加了捷克共和国的国庆庆典,当晚的布拉格礼花满天。巨大的、灯火通明的城堡里全是宴会桌,有4000人参加这次宴会,其中有许多以前的异议者。
 
即便是这样的节日场合,哈维尔也不忘婉转地表达捷克的新资本主义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布拉格城堡的维拉德米尔大厅演讲时,对捷克风景遭到破坏,城市和小镇被“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千篇一律的陈腐建筑”充斥,以及超级市场、大型购物中心的巨型条幅正在“污染城镇和大自然”,哈维尔表示极度失望。他哀叹语言的退化、腐败和欺诈的蔓延以及“[电视]荧幕上的血腥暴力”。
 
离开总统职位之后,哈维尔继续捍卫着全世界的人权活动者和政治犯,包括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和他的中国同伴们,他们的“08宪章”公民社会宣言正是受到了“77宪章”的启发。哈维尔的文章《无权者的权力》至今仍在鼓舞着受压迫的人们。他一直想重新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近年来却一直苦于病痛折磨和繁忙的时间安排而无法付诸实施。这个勉为其难的英雄总是很谦虚,他被卷入了到并不向往的官场生活中,对此我深为他感到惋惜。
 
然而,哈维尔通过他的写作、他的勇气,以及他毋庸置疑的高尚品德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世上再无哈维尔了。

杰里・拉伯尔是人权观察组织创始人之一,回忆录《陌生人的勇气:人权运动到来的年代》(The Courage of Strangers: Coming of Age with the Human Rights Movement.)作者。
 
(译注:布拉格城堡为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之一,波希米亚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总统都在此办公。)
 
 

每日原文推荐 - 2011/12/28

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译者》 (iyizhe@gmail.com)以便与大家共享。欢迎使用邮件组Google Reader和推特(@yigroup@xiaomi2020)跟踪我们的最新消息。 

【专题・苏联解体20年及俄罗斯抗议】

《每日野兽》被遗忘的冷战 20年后,美国怎么赢的还是充满迷思 是里根的大幅军费开支吗?不,是经济。所以美国现在要恢复经济 

《外交政策》普京完蛋了 为什么俄罗斯的抗议会成功——访问俄罗斯的博主Alexey Navalny 

【专题・韩寒博文论革命民主自由】

《纽约客》欧逸文:韩寒激怒了新的一群人 他拒绝被标签化,而人们总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更多 

北京烤鸭博客:韩寒和民主之争  主要引述的是CSM上的一篇文章,包括在调查中人们反映不满的首位是通胀,而非民主

华尔街日报:韩寒激起关于中国“革命”的辩论 除了翻译了部分韩的博文(东南西北博客已有三篇全文英译),还介绍了对乌坎抗议的评论和潘石屹的微博回应:到底什么是革命?

【专题・蒙牛丑闻后续】

《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中国网民对准蒙牛? 因为蒙牛太坑爹

金融时报:中国毒牛奶:没事儿了? 作者认为,丑闻的曝光,对中国乳业来说反而是向好的体现。(另,蒙牛网站昨天被黑,黑客留言:你们对得起你们的奶牛吗?)

【专题・乌坎评论】

《华尔街日报》墨儒思:乌坎会成为新模式吗?乌坎抗议的和平收场让人们很想把它当成是共产党处理骚动的手段转向的象征,但这是错的。

【专题・金正日之死】

《外交政策》图说金正日的国葬  (关于北韩人脱衣铺在雪路上防止敬爱领袖的灵柩车打滑的消息在微博上已经传开)

【专题・动车事故后续】

《纽约时报》中国动车相撞有设计缺陷  处理54名官员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报告)

商业内幕:中国为动车事故找了三个最简单的替罪羊 (再加上大连PX项目重新开工的消息, 2011年的舆论压力成果乏善可陈)

【专题・镇压异议者】

华邮社论:为什么西方对中国对异议份子的镇压没有反应?是因为中国市场太诱人了?还是人权问题和摩登的上海相比已经过时了?

【时政热点】


新美国媒体:一名学生眼中的独立候选人参选 小标题:政府干预、谣言和阴谋、失望(不过还算是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吧)。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中国军队大跃进?有GPS了 中国的北斗虽然开放给民用,但分析家们担心其军事用途。 

印度时报:野田佳彦访印,中国媒体看到的是美国在搞“围堵战略” 不过就算是中国党报上的文章,也未必是新外交政策的体现。

【经济】

辛迪加项目:为什么印度风险要高于中国?中印两国谁会成为全球经济大屠杀下一个受害者?两国出现经济崩溃的可能性都不大,但印度政府的政策回旋余地没有中国那么大。已有译文

经济学人:中国经济何时超过美国?本文用了各种指标来判断中国经济超过美国的时间点。


福布斯:在一次讨论会上,经济学者们讨论中国经济前景,话题包括硬着陆、通胀、房地产市场、贸易、人民币、股市、FDI等 


【观点评论】

辛迪加项目:当中国统治世界 中国最害怕别人都和他们一样,他们不想设定规则,而只想在现有规则下攫取最大利益。

商业内幕:中国数据造假,真相将要大白于天下 Vitaliy Katsenelson谈克鲁格曼所忽略的

半岛新闻:中国向北看 资源和航线 

纽约时报:中国威胁 中国在研发和创新上会超过美国吗?

Techcrunch.com:一个极客的中国硅谷指南

核心提示:20年前,中关村还是一片农田,但现在这里聚集着电子产品交易市场、众多的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上市的科技巨头以及数百家创业公司。它乱糟糟的,但是充满活力,创意四溢,最像是中国的硅谷。

原文:Techcrunch.com | A Geek’s Guide to China’s Silicon Valley
作者:Kai Lukoff
发表日期:2011年12月27日
译者:MZ老道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校对

iWU7yzVYaQI8o.jpg


编者注:作者Kai Lukoff目前居住在北京,是新创立的博客网站TechRice的共同创始人。
 
二十年前,中关村还是一片农田和低矮的房屋,远离北京市中心。“中关村”中的“村”字就表明了一切。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这里在以光速进化。
 
今天,中关村是中国最像硅谷的地方。这里聚集了电子产品交易市场、研究中心、上市的科技巨头以及数百家创业公司。当我在上班的途中经过两座20层高的大楼时,真难以相信这里在20年前还是一片农田。
 
下面我来说说为什么中关村(或者更大一点,海淀区)能够成长为中国的高科技中心:
 
1)学术中心
 
中关村右侧紧挨着的就是中国两所顶尖的大学,北大和清华。同时,这个北京的西北区域同时还有其他很多大学存在,比如理工类大学就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还有北航。这里是天才的摇篮,他们培养的都是能让美国工业领袖和政治家惊叹的新一代工程人才。

从农田到科技中心的转变始于科技研究。除了大学以外,还有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以及后来的跨国公司的资金支持。诚如Deniel Shi在Quora(一个墙外的知识问答网站,知乎类网站的鼻祖--译注)中所说:“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数不胜数: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索爱、微软、IBM、Sun、甲骨文、BEA、阿尔卡特・朗讯、谷歌。在美国你不可能找到一个城市中集中了众多的研发机构。“

很快,中关村就出现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市场,向学生和老师出售电子产品。轻博客点点网的创始人许朝军(Jack Xu)讲述了那个场景下意外收获的一个会面:
 
1997年,中关村科技园还是一个很小的村子。整个村子只有两栋楼,各种各样的企业都在加紧提升它们的编码技术,从政府接单子,然后雇用一批(清华)的学生,比如我这样的,给他们工作。很多时候他们一单可能能挣100,000块钱,然后我们能拿到手的只有5000块,他们自己留下95%。当年,我每个月能挣差不多2000块钱一个月,1000我留下自己花,还有1000给我的父母,这样他们就不用再到田里辛苦劳作了。对我来说,能尽早地自力更生是一种责任。也是因为在中关村的工作,让我成为那个小圈子中远近闻名的程序员,后来一个真正的机会也因此降临到我的头上。
 
这个真正的机会就是他和陈一舟(Joseph Chen)在1998年的那次会面。今天,陈一舟是社交网站人人网(纽交所代码:RENN)的CEO,许朝辉在这里工作了5年,曾经是这里的交互部门副总裁。
 
2)政府和媒体
 
在美国,企业家听到“政府”都绕道而行。但是在中国,你最好还是和政府搞好关系,不存在愿意不愿意。在中国互联网是私有化最彻底的地方,很少有大型的国有公司参与其中,但是,政府依然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早期,政府可以提供给你合同,在科技园中赞助你办公空间,或者你还能收到来自政府直属的研究机构的资金支持。政府想把北京都建设成为十项全能的标杆,所以对科技行业而言也就有了额外的资金支持。
 
当一个创业公司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政府的关系就关系到了你的方方面面了,从支付许可证到“内容管理”。如果你的视频网站因为被发现含有敏感的政治或色情信息而被屏蔽的时候,你还能找谁呢?
 
实际上,所有的行业在中国都事关“国家战略利益”,只不过一些是核心战略而已。所有的媒体公司或网站,只要牵涉到用户创作内容的,如果他们的总部不在北京的话,都有很重要的机构设在这里。

3)良性循环
 
一个科技中心能够创造出反哺自身的动力。初创企业的创始人来自于研究中心或者大的科技公司,他们靠他们的人脉获取建议,寻求资金,还有优秀的人才。当一个高管离开公司独自创业时,通常情况下他的部门会有一半的——优秀的那一半——人才随之出走。这些总部位于北京的百度、搜狐、新浪等等科技巨头的员工形成的人际网络恰如“Paypal帮”的中国翻版。

Y-Combinator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 在《为什么会出现创业公司扎堆》(Why Startup Hubs Work)一文中写到,“我认为形成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地利,你的环境要鼓励创业,认为创业很酷;其次是人和,在这里你还要能遇到可以给你帮助的人。有了地利人和,很快你就能召集一批人在你周围。” 和硅谷一样,中关村也有一大批人整天就想着如何创业。

北京之外

前面我说了中关村是中国最接近硅谷的地方,这里要说明的是在中国还有一大批别的城市也有这个资格。中国的互联网三巨头是百度、阿里巴巴以及腾讯,但是只有搜索巨头百度的总部设在了北京。

杭州是阿里巴巴的老家,它的电子商务帝国(淘宝,淘宝商城,支付宝,阿里巴巴)都在这里。和这里毗邻的上海则有很多游戏公司,跨国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公司,尽管这些公司要飞到北京处理他们的大部分业务。就科技中心(规模)而言,这里紧随北京之后。
 
深圳是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和游戏公司腾讯的总部。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这里的硬件破解技术。无数的山寨电子生产厂都在这里,他们通过模仿和糅合,创造出诸如“Moteloba”手机或者“乔布斯纪念版”的安卓平板。你所听到的“低于100美元的中国式安卓设备”中,来自深圳的肯定占了绝大多数。
 
其他崛起中的科技中心还有大连,成都,以及西安。
 
优势
 
据说硅谷能吸引到顶尖人才是因为那里有世界上最好的生活环境。但是没有人会这么说北京。

作为一座因为污染而常年弥漫烟雾的城市,北京的味道要慢慢才能体会 。Jeremy Goldkorn是个中国通,博客Danwei.org的主人,他在Sinica Podcast一期讨论北京精神的节目中,称北京是“不适合生活的首都、旧金山的反面”。这座让人不舒服的城市缺少上海的舒适,也没有深圳的阳光,但这恰恰赋予它一种优势,那就是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决心,让人们不管多少险阻都要抓住机会。

一个朋友告诉我,最近有人问李开复,为什么他的企业孵化器创新工场不设在风景秀丽的成都,那里生活成本很低,而且四川的美女也天下闻名。李开复开玩笑地对他的那些创业者说当他们开心放松的时候,他就会不开心不放松。
 
但是,也不要误以为这个城市就是一个企业家生产线。正如欧逸文(Evan Osnos)在《梦想的城市》中写那样,北京很快就是“权力的中心,创新思想的温床”了。创意在这里到处飞跃。很多以山寨起家的网站经过演变逐渐和原来有了巨大的差别,比如说现在红得发紫的新浪微博,现在已经很难看出它和Twitter有什么相似之处了。

TechCrunch举办第一届国际捣乱大会(international Disrupt Conference)时,明智地选择了北京。它有活力,乱糟糟,而且非常与众不同。但是除了硅谷以外,现在地球上没有比这儿更好的科技之地了。
 
 

俄GAZETA网: 胜利者的苦楚

核心提示:苏联消亡的时间越久,所带来的影响与20年前的期待相差越远,对于那个充满矛盾的时代的疑问就越多。

原文:Горечь победителей
作者:奥尔多・卢基扬诺夫 Фёдор Лукьянов  《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主编
发表:2011年12月15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lukyanov_440.gif【左图为本文作者】

最近几周,苏联解体20周年成为众多国家一系列国际会议的焦点话题。各种讨论留下一个有趣的印象:评价的语调有所转变。以前,主流态度是胜利加满足,还有坚信这是历史的必然。现在越来越多地听到另一种说法:苏联为何会解体?虽然种种客观条件人所共知,但为何偏偏在那个时候以那种方式结束。这种变化颇具象征意味。

苏联消亡的时间越久,所带来的影响与20年前的期待相差越远,对于那个充满矛盾的时代的疑问就越多。

在俄罗斯,任何有关苏联解体的讨论都将问题归结为外部因素,即西方的影响。西方(首先当然是美国)希望苏联解体吗?多半是不希望,原因只有一个:直到苏联解体前的最后一刻,没有人敢真的相信这会成为可能。

里根是个坚定而又极具攻击性的反苏者。据他的同僚回忆,里根将反对共产主义视为基督教徒的使命。全面破坏苏联实力的战略涵盖了一系列措施,从支持全世界的反苏反共运动以及动员所有的宣传手段到压低全球油价,以切断克里姆林宫的收入来源。

里根引以为豪的语录中有这么一句:“我们的对苏战略简单明了:我们必胜,他们必败。”但即使是里根连做梦也不会想到能完全铲除主要对手,取得这样如此震撼人心的胜利。因为显然,与美国对抗的是强大得难以置信的危险敌人。

这种观点被美国的“强硬派”添油加醋。为了获得军费拨款,他们热衷于夸大苏联的军力。难怪整个90年代美国都在热议,中央情报局为何没能及时发现共产主义迅速垮台的蛛丝马迹。

里根及其顾问们当然深知苏联经济的脆弱之处,因此他们与沙特阿拉伯秘密勾结,他们加快军备竞赛,同时公然鼓吹“星球大战”。这首先是为迫使莫斯科做出战略性让步。当第一个总统任期接近尾声(1984年)时,里根已经总体上完成了加剧紧张关系的计划,并准备转向下一阶段:举行谈判,并在对美更加有利的基础上确定力量平衡。然而在里根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时,出现在克里姆林宫的是一个新的谈判对手--戈尔巴乔夫。

人们通常指责戈尔巴乔夫从一开始就采取退却的立场,毫无理由地向美国让步。但戈尔巴乔夫与里根的谈判是平等的,只是在老布什担任总统期间苏联的姿态才开始放低。如果说里根这位彻头彻尾的保守分子仍然是个理想主义者,并深信能够与民主化的苏联成为伙伴,那么布什唯独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力量对比高于一切。因此也就顺理成章地认为,如果莫斯科因为自己的某种原因很快就同意认真配合,那么就应当把它“榨干”。

如果将这一切仅仅描述为理想主义和天真幼稚,甚至像今天这样经常将其说成是苏联时任领导人的背叛,那么轻易就可找到一堆理由。

其实到1989-1990年间,戈尔巴乔夫的团队已经预感到西方还未意识到的变化。国家摇摇欲坠,部分是由于客观原因,部分是由于苏共中央的失误,他们必须抓紧时间尽快克服日益加深的危机。指望通过甩掉外交包袱(停止全面对抗,解散社会主义阵营,东西德合并等等)的方针来放开手脚,为解决更生死攸关的国内问题赢得时间和资源(这种办法是对是错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结果表明,这种做法难称有效)。

长久以来,美国认为这些问题并不那么致命,莫斯科殷切迎合的态度甚至引起了怀疑。在均势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乔治・布什及其同僚,无论是国务卿詹姆斯・贝克,还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都仍对苏联即将垮台心存怀疑,虽然在当时这已是显而易见。1991年8月1日,布什在基辅发表著名的演说,警告乌克兰人远离“自我毁灭的民族主义情绪”,并大谈独立的危险。这番讲话被视为政治上短视的明证(当今天读到这篇演说时,令人震惊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布什如此准确地预言了后苏联空间未来将要面临的问题,独立几乎没有给任何人带来真正的自由)。在8・19事件后,已经无法继续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即使在当时苏联必将灭亡的想法也并未立马得到思想上的印证,因为这毕竟意味着习以为常的世界秩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华盛顿何时才最终相信苏联的解体?俄罗斯一位当时从事对美关系的杰出外交人士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令我震惊,他说:就我感觉,约摸是到1992年秋。

直到几个月之后,美国人仍在怀疑独联体只是某种过渡形态,统一的国家可能会转世再生。

当然,除现实主义者外,美国高层还有一些人早在苏联存在时就开始盘算着没有苏联的日子是何模样。他们聚集在时任国防部长,后来担任副总统,并是新保守主义派非正式领袖的迪克・切尼周围。但美国的官方政策直接出自于布什的亲信,他们非常担心苏联作为一个国家一旦消失,苏联核武库就可能扩散,欧亚地区也可能出现大范围的动荡。

切尼及其同僚10年后才有机会做他们认为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且没有出现谨小慎微的“老布什主义者”们担心的苏联解体引发的全球灾难。新保守主义者对此有自己的解释:一切都很正常,胆子应当更大些。事实胜于雄辩。

当苏联真的解体时,不久之前的对手显然没有一个愿意为长眠的苏联放声痛哭,继而已经开始瓜分它的地缘政治遗产,这是十分自然的过程。苏联后期以及俄罗斯前期的领导人多年来被迫采取的措施或许根本就是个错误的做法--以自己的薄弱之处要挟西方:如果不支持我,反动的复仇者就会上台。这种做法有时会产生某些战术性效果,但总体上不仅有悖于经典外交的基本原则,而且看起来非常丑陋。从这个意义上讲,普京外交的沟通方式无论多么特别,但毕竟更为合理。

直到20年后,我们才明白美国现实主义者本能的担心是什么。苏联迅速自我毁灭后出现的世界性失衡使美国陷入对一切负责的境地。而对胜任这一任务美国又心有余而力不足。

美国当前困局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冷战”的结束方式。全球正处于另一个现实中,在这个世界中,谁赢得这场战争实际上已经无关紧要。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2011年12月28日星期三

俄《独立报》中国步入龙年

核心提示:“龙”这一生肖在中国预示着改革、大起大落、变数和冲突。不过,分析家们认为,明年中国的增幅不一定会急剧下降,从而引发社会震荡。他们担心的是在外交领域,美中将迎来不可避免的冲突。

原文:Китай на пороге года Дракон
作者:尤里・塔夫罗夫斯基( Юрий Вадимович Тавровский)
发表:2011年12月26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283-10-4.jpg
【原文配图:航空母舰是华盛顿重要的战略工具。来源:路透社】

1月23日,中国将步入农历新年,明年的生肖是龙。在传统文化中,龙预示着改革、大起大落、变数和冲突。尽管中国的分析家们认为,将政治变革与12生肖的运程扯在一起有些牵强,但他们也同意,2012年对北京而言将是相当棘手之年。专家们并不认为,中国经济在龙年的增幅会急剧下降,从而引发社会震荡。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一波并未给中国造成显著影响,所以,第二波危机来袭,中国也不会过于惊慌失措。专家们担心的是外交领域,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即将迎来领导核心的新旧更替,而华盛顿的外交重心已迅速转移至亚太地区,与中国的对抗日益频繁。

中国领导层的新旧更替

在2012年秋即将召开的中共18大上,中国不仅将迎来十年一度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替,而且对外和对内政策都可能发生与之相应的改变。没有人会怀疑,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职位将由他党内的副手习近平接替。这一新的任命将很快经全国人大批准。但目前仍不清楚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继任者的最终人选。现任副总理李克强被认为是最可能的人选。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在外交政策上有些小失误。

胡锦涛主席去职后的安排尚不清楚。根据邓小平创立的传统,去职的国家元首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依旧保留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这带给他一定的保障,以及调整局势的能力。然而现任党和国家领袖在对外政策的失误上负有责任,这有可能减少他荣耀地结束政治生涯的可能性。

据北京传来的消息,胡锦涛不久前批评了政治局中的同事,这一前所未有事件的原因是他们在中日围绕钓鱼岛、中国与越南和菲律宾围绕南沙群岛的领土争端激化时,立场不够坚决。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该国的军界以及企业界精英,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在迅速滋长,从博客、报纸和书籍中便可窥见一斑。这有时也以游行示威的形式爆发——如抗议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抗议日本篡改二战历史或者对中国海岛主权的侵犯。

中共领导层非常仔细地揣摩社会心态,并非总是逆潮流而动。可以预期的是,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将从履新伊始就在外交方面更加强硬、积极。然而,北京即将面临的挑战可能比专家们想象的还要严峻得多。

来自华盛顿的挑战

自邓小平在1978年构建的改革开放开始,北京就不仅仅是“坐山观虎斗”,而是从中获取丰厚利益。来自西方的投资与技术成为美国为中国转变立场进入反苏阵营而给予的回报。对阿富汗圣战者的支持、以及同亲苏的越南进行的边境战争极大地证明了其诚意。苏联的解体使得“另一只老虎”出现了空缺,但为时不长。首先,华盛顿成为伊拉克的敌人。在纽约世贸双塔的袭击之后,美国与全球恐怖主义的“圣战”爆发,并开始对阿富汗的占领。

伊斯兰的“猛虎”凶猛顽强,围猎它的代价昂贵,而且可能随之产生美国的新敌人。美国的精英开始寻求从这一忙乱局面中体面撤出。风度翩翩的奥巴马在舞台上出现,他最首要的任务是在坏牌里搏个好彩。很明显,陪练伙伴的位置即将空缺。中国在替补席上已不是头一年了。这如同当年的日本,日本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没有构建出强敌崛起的舞台,而是培育出一个盟友。

经过数年的智力说服与牛仔式的强蛮手段软硬兼施,日本被迫“自裁”,日元升值,腾飞的经济陷于停滞,国家跌入昏睡,又遭遇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日本人称之为天谴——上天的愤怒。

最初,华盛顿试图与中国达成一致。奥巴马来华访问,建议中美两国共治世界,但北京在这一组合中只能扮演小兄弟的角色。华盛顿忽视了中国军政精英中高涨的民族主义热情,所以奥巴马此行只能空手而归。在那几天,中国政治圈中很流行对邓小平经典语录的再加工:“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反正都是美国猫。”而这艘以美国名字命名的统治世界之舟,其航向并不只取决于短暂当班的船长,即总统。相反,总统的行动甚至有时是命运的安排,大副、领航员、机械师、炮手、通讯员等高级军官是真正的操作者,他们负责确保这艘大船的正常运作、时刻处于战备状态。

驾驭这艘美国大船的人员不久前决定了新航向,即与中国公开对抗。其实质无异于向北京下了最后通牒——迅速让人民币升值,从而削弱中国制造的竞争力,给美国商品重返本国以及世界市场的机会。至于中国出口型经济的未来、这个拥有逾十亿人口国家的社会稳定、统治精英的命运,谁都会不关注。人民币是否会重蹈日元的覆辙?中国会不会被冠以罪恶的"人民币帝国"之名?中国的新领导人将不得不对此问题给出答案。但美国不太指望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复,所以便敲响了战斗警钟。

近几个月来,美国频频采取笃定会激怒北京的动作。台湾将获得数十亿美元的先进武器,日本在中日钓鱼岛领土争端中获得了美国的支持,实弹演习在靠近中国海岸的朝鲜半岛水域举行。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日前抛出的声明导致北京无法通过双边谈判来与南海领土争端各方解决问题。美国并非纸上谈兵,还有实际行动,多年以来,美国航母首次驶入越南港口,而新加坡政府也允许美国驻马六甲海峡的军舰在该国永久驻扎,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重返澳大利亚。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只不过要求美军驻日本冲绳普天间基地搬迁而不是完全撤出,就丢掉了自己的乌纱帽。

近年来日美安保条约和与之相似的美韩共同防御条约都焕然一新,韩国装备精良的军队在遇到任何冲突的情况下都会自动受美国的指挥。

在南部的竞争

在中国东部边境地区,紧张局势日益升温,而在南部,中美的外交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大国博弈的主要目标是印度,60年代,新德里曾因领土问题与北京兵戎相见,如今,两国开始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以及其他国际组织框架内开始合作。而华盛顿为向印度示好,取消了因核问题对后者实施的贸易制裁,并向其出售武器及核技术。就连美国与缅甸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出人意料的“解冻”,多年来,缅甸因人权问题一直受到西方的严密经济封锁。在此期间,中国通过向缅甸政府提供资助,兴建了于己有利的从印度洋港口通往中国南部省份云南的基础设施,包括公路、桥梁、水电站、港口、机场、天然气管道等。这些设施不可小觑,一旦需要,来自中东和非洲的战略商品就可不通过美国人控制的马六甲海峡,而是经此条通道运抵中国。目前,中国多年的苦心经营很可能会付诸流水,只因希拉里・克林顿抵达缅甸访问,在此期间,当地政府对于中国建筑项目采取了并不友好的行动,这在一年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在非洲和中东,美国也与中国争夺影响力和势力范围。

北京不太可能寻求,也没有准备成为华盛顿为它设定的角色。中国的精英对美国长期以来抱有深切的认同。早在镇压义和团的时期,深有远见的美国人就有别于其他国家,使用自己分得的天朝战争赔款在中国建立了学校和大学。在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之初涌现出中华民国第一位大总统孙逸仙,就是由美国传教士施洗加入基督教的。他在檀香山毕业的学校,正是巴拉克・奥巴马随后就读的那所。人们也不会忘记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援助中国的武器与弹药,还有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美国空军在中国南方的天空中同日本人的战斗。人们记得在中苏意识形态分歧斗争恶化的时刻,是华盛顿对莫斯科的警告阻止了全面战争的爆发。那些为美国市场工作的中国生意人也难以对美国产生负面感受。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移民到美国,在那里他们很好地适应环境并在社会阶梯上快速跃迁。官方数据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国生活方式的兴趣,有三亿五千万中国人学习英语(学习俄语的人数是两万五千人)。

北京当权者深谙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在中国的外交重点中,华盛顿多年来一直占据相当显赫的地位。然而,主张中美友好的该国外交部门其实并未掌握影响最高领导层的有效杠杆,主政外交的国务委员戴秉国并非政治局委员。在政治局25位委员中,有两位军方代表,但并无外交官的一席之地。不过,即便外交部门、最高领导层和中国人民希望对美友好,两国冲突的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美国的领导人一刻也不能缺少敌人。在2012年的美国大选后,无论是民主党继续执政还是共和党上位,两国关系都不会发生本质改变,只不过会对紧张局势升温的速度造成影响。

请谨记,明年是中国的龙年。

相关阅读: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日本经济新闻:中国版GPS向民间开放以弥补军事弱点

核心提示:中国版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望应用于汽车导航等方面。全面使用本国自己的定位系统,也是为了消除中国军队依赖美国GPS的弱点。

原文:中国版GPS、衛星10基で本格稼働 民間に開放 自前で位置情報、軍の弱点補う狙い
来源:日本经济新闻
时间:12月27日 星期二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27日,中国政府宣布自当日起向民间开放中国版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开放初期,首先由10颗卫星向中国和周边地区提供定位信息。这一系统可望应用于汽车导航等方面。全面使用本国自己的定位系统,也是为了消除中国军队依赖美国GPS的弱点。

卫星定位系统“北斗”的发展历程
   
1994年 开始研发“北斗”卫星
2000年 推出两颗实验卫星
2003年 在实验卫星的基础再进一步;
开始演示定位系统
2007年 “北斗”卫星发射一号机组
2010年 发射了5颗“北斗”卫星
2011年 发射10颗区域卫星,与中国各地的区域定位系统协同运
行;同时开放给民用
未来预计  
2012年 在16颗区域卫星的基础上提供
覆盖整个亚太地区的服务
2020年 在35颗区域卫星的基础上提供
覆盖全球的定位服务

自2000年起,中国的产、官、学、军各部门就在联合研发中国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截至本月,已有10颗卫星进入轨道,整个系统具备了运营条件。明年,中国还将发射6颗导航卫星,届时该系统将对整个亚太地区提供定位服务。据称,在完成16颗卫星体制之后,这一系统的定位精度误差将从25米缩减至10米。至2020年整个体系建成时,将由35颗卫星面向全球提供定位服务。

这一导航系统称为“北斗”。27日,中国政府还在网站上推出了该系统的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会见记者时表示,这些文件是免费使用的,希望中国和外国企业据此开发各种终端设备。

在导航卫星系统中,多颗卫星发出非特定数量的信号,地面终端在接收信号后判断自己的位置和路线。这一系统除用于车载导航外,还能够用于救灾、飞机和船舶的定位服务,以及手机信息服务和游戏等。

对于中国而言,在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等方面,这一系统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此前,中国军队的弱点在于其只能依赖于美国的GPS系统,一旦美国切断信号,就将造成中国军队的使用问题。

日本防卫省人士称:“如果完成了30颗卫星的体制,中国将可以精确掌握所有附近海域船舶的信息,这是对美国海军‘拒止’战略的一环。”

也有人认为北斗系统的性能存在问题。与美国最新型的卫星相比,中国卫星的性能较差。因此,要提高定位精度,中国卫星的轨道高度通常更低,燃料消耗更快。这一缺点的后果是,中国必须频繁发射新的卫星,以更新失效的旧卫星。

关于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的免费使用问题,防卫省人士表示:“对于企业而言,这样当然易于使用。但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方面将全面掌握使用者的活动信息。”

导航卫星的国际竞争极为激烈。俄罗斯正在组建“格洛纳斯”系统,而欧洲则打算建设精度更高的“伽利略”系统。日本也在2010年初发射了第一颗导航卫星“导”号。

中国正在加速其太空开发,并为建设空间站而发射试验飞船。国有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赵小津表示,中国宇航发射数量今年已达到19次,超过了美国的18次,目前位列俄罗斯之后居于世界第二。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东京新闻:访彭明敏――台湾大选严防外界干涉

核心提示:台湾总统大选将于2012年1月14日举行。台湾民间拟邀请外国政要、学者组建“台湾公正选举国际委员会”对投开票进行“国际监察”。日本《东京新闻》专访了1996年曾代表民进党竞选总统的彭明敏,此次由他出任该组织的委员长。

原文:台湾総統選に国際監視団 彭明敏委員長に聞く
译文:台湾大选严防外界干涉
时间:12月28日 星期三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和校对

PK2011122802100012_size0.jpg【原文配图:图为“台湾公正选举国际委员会”委员长彭明敏】

台湾大选在即,为对明年1月14日的投开票进行“国际监察”、防止外界干预,台湾民间拟邀请外国政要、学者组建“台湾公正选举国际委员会”(ICFET),国际法学者、1996年曾代表民进党竞选总统的彭明敏出任该组织委员长。始于1996年的台湾总统选举至今已是第五届。民主已经着根的台湾为何还需要“国际监察”?本报就此采访了彭明敏。

问:台湾的选举不是民主的吗?

答:陈水扁政权让台湾民众的“台湾意识”、主人翁意识增强,但不幸的是,现在的国民党政权正在破坏这种意识。

有一个词叫“含泪投票”。虽然我很厌恶这个词,但它说的确实是事实。陈水扁竞选连任台北市长时,民调显示70%的台北人积极评价市长的政绩,但他还是落选了。很多人无法抵抗既得利益等诱惑,虽然内心支持陈水扁,但还是违心地把票投给了其它人。现在的情况也类似。

问:投票点能保证公正吗?

答:台湾人在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时代,以及后来的国民党独裁时代都一直接受“奴化教育”,二等公民意识已经根深蒂固,大家都有一种认为自己不行的心理。只要上面强势命令,就算不情愿也会服从。虽然民主在台湾已经实现,但现在却面临危机。台湾的民主很脆弱。

问:可外国人不是很难理解台湾的所谓“上面的压力”吗?

答:我们是希望,万一发生了不公正或外界干预的情况,可以有人对内外作证,说当时在场。只要有这个见证就行。1986年菲律宾爆发针对马科斯政权的二月革命时,监察选举的美国人就对美国政府采取行动起了推动作用。

问:在您的预想中,可能有什么样的“外界干预”?

答:具体我就不说了,但肯定存在干预势力。过去就有。1996年我参选时,中国曾在台海试射导弹进行威慑。托他们的福,我这个“台独派”的选票跑了不少。

问:贵组织在宗旨中预言“可能发生颠覆选举结果的重大政治事件”,这是指什么?

答:此次选举是总统和立委双选举,从选举结束到新总统就任之间有4个月的时间。这是一大问题。2004年总统选举结束后,国民党不认输、声称选举无效,不仅向法院起诉、要求重新唱票,还组织了一大票人到总统府前非法静坐抗议,引发骚乱。这次国民党即使败了,5月之前也还握有实权,这期间他们会如何动作?我们希望通过监察委员会将选举结果尽早公之于国际社会,并取得认同,这很重要。

彭明敏,88岁,现在台湾高雄。是国际法学家。在战争期间,他在长崎因遭遇美军炮火失去了左臂。战争结束后,在台湾大学毕业。1964年成为该大学教授,后因写了“台湾自救运动”的新宪法和宣言而被逮捕。1970年,在美国参与推动台湾独立运动。1992年回国,曾代表民主进步党参选1996年的中华民国总统选举,败于国民党的李登辉。“ 国际监察委员会”由60位国际国内政治家组成,包括前美国阿拉斯加州州长,日本防卫厅长官大野功统元等。美国前总统卡特说,如果能获得主要候选人的同意,预计国民党不会拒绝该机构。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朝日新闻》社论:苏联解体20年,没有民主就没有稳定

核心提示:受政府过度干预影响,任何国家都培育不出健全的市场经济。其结果是,各国走不出贫富差距扩大和贪污腐败蔓延加剧民众不满情绪的恶性循环。

原文:ソ連崩壊20年―民主化抜きに安定なし
译文:苏联解体20年,没有民主就没有稳定
时间:12月27日 星期二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和校对

苏联解体已过去20年。追求民主化,追求民族自立,追求高效率的经济,一个个巨浪摧毁了这个一度和美国将世界一分为二的社会主义联邦国家。

最后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总统在辞职时说:“各民族将繁荣昌盛,生活在一个民主社会之中。”然而20年后的今天,独立出来的诸国中几乎没有国家实现了这个预言。

首先,在前苏联第一大国俄罗斯,民众不断举行大规模集会抗议杜马选举舞弊问题,国家出现不稳。

苏联解体后,和各国间纽带断裂的俄罗斯经济陷入严重动荡。俄总理普京经过12年统治,一手平息动荡,并靠油价上涨的东风实现了经济发展。

但是,在普京严格控制在野党、媒体和经济的同时,贪污腐败愈演愈烈。加上资源依存型产业呈现停滞倾向,民众的不满情绪一下子高涨,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孕育出的中产阶级。

普京力争在明年3月的大选中重返总统宝座。戈尔巴乔夫一度积极评价普京实现了俄国稳定,不过如今他开始要求普京“和我一样主动退出”,这具有象征性意义。

中亚各国政治也带有浓厚的强权色彩。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前苏联时代的领导人通过迫害政敌和舞弊横行的选举等手段,把持国家政权长达20余年。

在白俄罗斯,卢卡申科总统仍维持着长期专制统治。乌克兰的民主化本应在“橙色革命”中取得了进展,可该国执政党却迫害在野党,引起国际社会的谴责声高涨。

受政府过度干预影响,任何国家都培育不出健全的市场经济。其结果是,各国走不出贫富差距扩大和贪污腐败蔓延加剧民众不满情绪的恶性循环。

在和俄罗斯一样靠丰富的天然资源实现经济迅猛发展的哈萨克斯坦,12月发生了一场石油公司工人要求生活得到改善的暴动,致多人死伤。应该认识到这和俄罗斯的事态一样,是对强权的一种警告。

普京提倡前苏联各国组建“欧亚联盟”,加强经济一体化。不过如果普京只是想以俄罗斯高出一筹的资源和经济实力支持各国的强权政治,“欧亚联盟”就无望取得进展。

横跨欧洲和远东地区的前苏联各国的动向直接关系到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和阿富汗稳定化等欧亚大陆的安全问题。

再度致力于民主化。若要追求稳定和繁荣,俄罗斯等各国领导人唯有此路可走。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福布斯》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不用擔心中國

核心提示:由於中國將不能夠增加出口或消除“三重失衡”,它肯定會落入經濟學家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的狀況。與此同時,林毅夫所言的三重失衡變得更嚴重,因為黨的領導人排除出了為未來數十年的經濟增長奠定基礎所必須的結構性變化。因此,儘管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有此希望,中國將不會成為下一個日本、韓國或者台灣,而更可能會像受困的委內瑞拉和阿根廷—更不要提前蘇聯了。

原文:Don't Worry About China: World Bank Chief Economist
作者:章家敦
日期:2011/12/25
由譯者志願者翻譯並校對

Justin Yifu Lin, the World Bank's chief econom...
【圖片:法新社/蓋蒂圖片社,@daylife】

隨著中國經濟陷入衰退,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展開一場扭轉對他故國前景看法負面的運動。林毅夫在上個月底一場由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贊助的講話中說,“中國有潛力實現另一個20年的8%增長率。”而且他還在不同場合表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可能在二十年內變成美國的兩倍大小。

他的主要論點是什麼呢?林正確地指出,中國現在處於1951年日本的水平,韓國在1977年的水平,和台灣在1975年水平。這些國家在那些年份之後的二十年裡,每年分別有9.2%、7.6%和8.3%的年增長率。總之,他認為中國經濟還有大量的擴張空間,只需要落實一些較小的國家已經做到的事就行了。

然而,就如南華早報Tom Holland在星期四所指出的,“你不需要是一個著名的國際經濟學家,也可以發現他論點的漏洞。”日本、韓國、台灣全都依靠出口。就如Holland告訴我們的,中國遠遠大過這些國家,而世界上並沒有足夠的消費者可以支持中國達到林毅夫預測的經濟增長率。

不論怎麼說,中國的出口表現已經開始下跌。其現有的市場—歐盟和美國總共吸納了其出口的一半左右—在目前的經濟衰退中將不能繼續支持中國擴張,而中國的新市場要麼沒有大得足以填補空缺,要麼不願意這樣做,至少不願意持續的這樣做。

事實上,中國人民銀行的顧問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夏斌說,未來一年貿易可能變成GDP增長的負面因素。此外,中央政府和外部經濟學家都認為,國家由出口帶動的經常帳盈餘佔GDP的比重會繼續下降。在2007年的所佔比重是GDP的10.1%,去年為 5.2%。明年的比重可能是2010年的一半。

在這種情況下,林毅夫說得很對,他認為北京必須通過刺激乏力的國內消費,把正在拉大的收入差距縮小,保護變差了的環境,由此解決他所說的“三重失衡”現象。北京的領導人多年來已經承認這些問題,但卻有意推行一些使問題變得更差的政策。總之,他們沒有在過去十年經濟繁榮的中期嘗試紓緩不平衡,而他們現在是不太可能會這樣 做的,因為眼下經濟疲軟、加上共產黨和中央政府又正走向一個持續多年的政治過渡。

林毅夫知道在今天的中國推動變化的難度。在他跟隨Larry Summers 和 Joseph Stiglitz的腳步,成為出任目前在世界銀行職務的第一個中國公民之前,是一個變革的堅定反對者,一個擁護北京巨型國有企業的人。那些掌控中國經濟的 人視國有部門為他們權力和護持的主要來源,而把必要的改革看成是“政治自殺。”畢竟,共產黨名稱的一個直譯是“黨的公共資產”,因而那組織必須維護國營企業—國家的“公共資產”—從而保持政治上的合法性。 

由於中國將不能夠增加出口或消除“三重失衡”,它肯定會落入經濟學家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的狀況,即小康的人口還未變得富有的時候,增長就停止了。中國已 經收穫了所有隨低起點而來的輕易增長。而現在,它需要鼓勵消費、允許人民幣自由浮動、扁平化的社會結構、促進民主化、消除對勞動力的限制、落實法治、加強社會安全網、以及其他事情。除了最後一個有可能的例外之外,那個黨—在它採用完全不同的政治、經濟模式以前—是不會在這些目標中的任何一個取得實質進展 的。

與此同時,林毅夫所言的三重失衡變得更嚴重,因為黨的領導人排除出了為未來數十年的經濟增長奠定基礎所必須的結構性變化。因此,儘管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有此希望,中國將不會成為下一個日本、韓國或者台灣,而更可能會像受困的委內瑞拉和阿根廷—更不要提前蘇聯了。

然而,那個說他的故國是全球經濟“領頭龍”的林毅夫仍然有信心。他在上月底於世界銀行網站寫道:“我有信心我們可以預見一個中國將有力增長的亞洲世紀。”

當然,他會想這樣的。“林毅夫多少是一個中國經濟的全球大使”紐約客的Evan Osnos這樣寫道。到目前為止,要為一個過去三十年來保持9.9%年均增長率的國家助威是容易的事。

但是,那些日子已經完了。中國現在處於一個漫長的下行週期的初始階段。如果有人需要這種趨勢的新證據的話,林正好無意中提供了:他建議的改革措施是他故國的現任領導人不會—也不能—實現的。

本文版權屬於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譯者遵守知識共享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3.0許可協議。

《洛杉矶时报》 在韩国,草根运动呼吁南北和平

核心提示:“我们都知道北韩是一个失败国家。但我们必须对他们保持耐心,至少做一些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在实现统一的这一天到来之前,南北关系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政府还有一点点开明之心,就至少应该试着帮助非政府代表团前往北韩吊唁。

译文:在韩国,草根运动呼吁南北和平
时间:12月26日 星期一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In a grass-roots movement far from the top government halls of power, many South Koreans are calling for renewed ties with Pyongyang in the aftermath of North Korean leader Kim Jong Il's death

在一场由远离政府最高权力中心的草根阶层发起的运动中,很多韩国人呼吁在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去世后重建与平壤的关系。

朝鲜最大的报纸今天开始用更多篇幅报道金正日选择的继承人金正恩——这次是把他作为执政党核心人物来报道,而韩国方面则再次伸出橄榄枝,希望双方关系进一步开放。

韩国态度的转变与首尔注入新鲜血液有很大关系,正如平壤目前的情况一样。

上周一,一帮活动人士在首尔市中心竖起一块贴有金正日和一位韩国前总统照片的纪念牌。牌子几分钟后就被警察撤走。

这个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在一个民主社会,向死者表达敬意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不管这个人是谁。我们坚信,应该给韩国人民为朝鲜领导人的逝世表示哀悼的机会。”

这种新的氛围是韩国总统李明博不愿看到的。这位强硬派领导人在2008年上台时声称将停止对朝鲜的大部分粮食和货币援助,并把未来提供援助与朝鲜是否同意解除核计划联系起来。去年平壤对韩国发动两次严重袭击之后,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

但李明博将于2012年卸任,执政党大国家党在爆出一连串丑闻和遭遇选举失利后似乎已举步维艰。

李明博在国内的支持率受到一桩房地产投资丑闻的牵连一路下降。废除“阳光政策”,减少对朝粮食援助和交流似乎是他最不受人欢迎的一项政策。

在困境之中,新生代在野党政治人士愿意主动与朝鲜和其20多岁的新领导人达成交易,这位新君正力图在军队高官中寻求支持。

首尔市长朴元淳昨天说,金正日之死可能是修复受到重创的朝韩关系的一个机会。这位今年秋天刚刚当选首尔市长的无党派活动人士还对韩国不允许地方政府向朝鲜发出正式唁电表示遗憾。

金日正本月早些时候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69岁。

今天,两位韩国重要人物前往朝鲜进行吊唁。她们是前第一夫人李姬镐和现代集团会长玄贞恩,她们将在平壤停留两天。

首尔官员说,两位夫人,分别89岁和54岁,以个人名义访问北韩,首尔并不清楚金正恩是否会私下会见二人。

韩联社援引前第一夫人的话说:“我希望我们的北韩之行能够促进南北关系的改善。”

除已故前总统金大中的家人外,其他韩国人几乎无人获准前往朝鲜吊唁。金大中对朝采取“阳光政策”,他与金正日在2000年进行了历史性会晤。

首尔已对普通韩国人出境前往朝鲜吊唁颁布禁令。朝鲜对此十分恼怒,并警告说双边关系将受到“严重影响”。昨天,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指责韩国政府企图“阻止赴北韩吊唁访问的热潮”。

该委员会说:“他们的阻挠将使北南关系蒙受不可预知的灾难性后果。国民将最终检验南韩当局呼吁改善南北关系的道德和诚意。”

首尔市长似乎也持同样观点。

韩联社援引朴元淳的话说:“金正日主席的逝世使南北关系出现新的转机。首尔与平壤必须作出改变,为促进双方积极交流提供便利。很遗憾,地方政府实际上没有向金正日逝世表达哀悼的途径。”

朴元淳说,他希望“在首尔举办首尔-平壤足球赛并在两个城市举行交响乐团交流活动,但由于两国关系紧张,这些都很遗憾地无法进行”。

朝鲜与韩国在法理上仍处于战争状态,朝鲜战争于1953年结束,但是没有签署正式的和平协议。

金正日的告别仪式将于后天举行,近些天来,朝鲜不断在歌颂金正日的年轻继承人,很多人认为这表明金正恩将独揽大权。过去两天里,朝鲜开始称他为国家军队的“最高领袖”。

虽然一些人还持观望态度,但一些韩国网民已经在呼吁改善这两个敌对国家间的关系。

网上的一条评论说:“我们都知道北韩是一个失败国家。但我们必须对他们保持耐心,至少做一些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在实现统一的这一天到来之前,南北关系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政府还有一点点开明之心,就至少应该试着帮助非政府代表团前往北韩吊唁。”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