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2年5月7日星期一

更多外媒关于陈光诚进入和离开美领馆事件的报道综合

以下信息由"译者"志愿者根据网络资料收集,全部附上了原文或全文链接。资料收集行为不代表我们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也不代表我们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如有媒体引用,请注明原始来源;读者请自行判断资料的真实性。 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订阅新闻;有海外苹果账号的读者可在Appstore中搜索"譯者"下载我们的繁体阅读器;在Smashwords中搜索"译者"可以下载简体中文的"译者书刊"试读章节(墙内也可下载和购买)。更多免费下载请点击这里墙内阅读译者博客。Twitter: @xiaomi2020, @yigroup

***~~~***

参与谈判的美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NPR谈陈光诚事件(音频):

这一事件是个例外,情况非常特殊。我们不认为会有下一次。

对于陈光诚留在中国是否能"更安全一些"。他说:没有什么保证。中国正在进入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但是,这是他选择的生活。我认为今天我们和他再见的时候都非常动感情,因为他是一个很有鼓动力的人,也因为他将面临艰难的生活。

对于陈在医院提到他的妻子受到威胁,他要离开的新发展。他说:在我们和他交谈的若干小时内这不是他给我们的印象。所有的讨论都是关于他要留在中国,正常生活的可能,我们也在尽力帮助实现这一点。他从未提到要避难,或来美国。我相信他对未来有焦虑,但是我从讨论中也知道,美国和他的其他支持者们,他们在他的背后,让他前行。我认为,在这种环境下,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关于和中国政府的谈判。他说: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们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我认为中国政府中有很多人认为山东官员对待陈先生的方式不够好,从一开始中国政府就很明确他们准备进行调查。而他们把陈的家人带到北京是一种诚意的表示。

会不会有挑战?会。同时,我认为他还是想留在中国的。他希望能够在中国最令人激动的历史时期扮演积极的角色。我们对此印象深刻。

在美国国务院公布的Michele Kelemen接受NPR的采访中,坎贝尔还提到了中国方面的反应:

中国政府认为这是当局和一名中国公民之间的事务。他们不认为要按照国与国的规则,不应该是美国和中国通过谈判解决。我们和他们的讨论则是围绕着他们可以同时对我们美国和对陈先生所做的承诺和条件来谈的。

***~~~***

在谈判过程中作为陈光诚的"独立顾问"的孔杰荣教授参加CFR举行的电话会议(音频

文字版

文中的孔杰荣教授的主要想法和我们已经发出过的文章内容相近,不再另作翻译。

***~~~***

林培瑞:4月30日《北京的两难:陈光诚会不会是下一个方励之

陈光诚和方励之的不同之处在于陈在普通中国人当中有更广泛的追随的基础。方励之是大学学生和一些知识分子的英雄,但是大多数的中国人不知道他,他们所听到的关于方励之的事实被政府的宣传部门极度抹黑之后的形象。许多人没有关于方励之的其他信息来源,只能接受这样的描绘。今天,有了互联网,数量多得多的中国人——数百万,包括许多不在大城市的中国人都知道有关陈光诚的真实的事,比他们了解方励之要多得多。只要看看在微博和其他地方流传的许多关于陈的话,就知道很少有人对他不是抱着同情的态度。

陈光诚不被认为是一个"精英",而是"草根"。他自学法律帮助其他的普通人,接着入狱被迫害——他还是个盲人。对当局来说,指责他叛国,谴责他"挟洋自重"很难成立。

***~~~***

王丹在《纽约时报》撰文:欢迎陈光诚来美国

我年轻的时候被逮捕过两次,被释放的时候我都有机会来美国。第一次,我选择了留下,第二次,我来到了美国。我不后悔作出了第二种选择。现在,我想对陈光诚说: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为了避免让家庭经受巨大的痛苦。离开中国不会影响到鼓励在国内的改变。成为流亡者还会帮助做到这一点。

我理解他为什么会犹豫。可能他认为他无法再参与中国为公民权利的斗争,或者他的影响力会随着在国外生活而逐渐消失。如果他这么想的话,他就太乐观了。

在国外同样有许多方式发挥影响力。虽然我很想回去,我不后悔我在海外的日子。网络和全球化改变了流亡的概念。如果我在中国,在被软禁的状态中,我也只能通过网络和外界接触。

我了解到了民主社会是如何运作的。如果有一天我回到中国,这些经验都是无价之宝。

还有3000万海外中国人,他们和中国有着深厚的联系。我参加了超过1000场世界各地的讲座、辩论和演讲。每一天,我都接到来自大陆的年轻人的信件,询问我1989年的事件细节。

如果陈留在中国,他可能是一名英雄。但没有人有权要求他的家人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他离开,也没有人有理由责怪。他也不会放弃抗争。可能还会有助于此。

希望即使他离开中国,我们所有在流亡者有一天都可以回到中国。

***~~~***

《纽约时报》魏京生:不能相信中国政府承诺

陈光诚不应相信北京当局承诺。他引述个人经历称,1993年中国政府曾要求其不要与前来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克里斯多福(Warren M. Christopher)见面,并承诺释放部分异议人士,允许组建独立工会和艺术家保护组织。事后证明,类似承诺仅持续一年。魏京生认为,上世纪90年代期间,由于中国在经贸往来方面仍有求于美国,因此华盛顿政府在人权问题上能够对北京提出要求。但目前这一条件已不复存在。他表示,在美国对华贸易存在巨额逆差的情况下,经济利益超越了人权。


***~~~***

中国病 5月3日

在陈光诚指责美国大使馆把他"遗弃"了,并说他想和克林顿国务卿一起离开中国时,这成了最近数年来最尴尬的外交乱局。

陈是今年第二位高调进入美领馆又被交还给中国政府的人。第一位是王立军。现在是陈光诚。在他发表了关于美领馆不断游说要他离开的说法之后,就"奥巴马是否让一位英雄失望"的话题开始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同时,使馆人员对陈说了什么也出现了不同的报道,主要集中于使馆人员在传递关于陈的妻子的信息方面,还有他是想留在中国,还是要来美国。

中国的媒体称美国应向中方道歉。还有一个让事情更复杂的因素是陈光诚的美国盟友是傅希秋。对于数百万不大关心中国事务的基督徒来说,陈反对堕胎,以及基督教会通过"地下网络"接应陈的这些消息让他们也开始关心了。这样陈光诚就成了一个跨界人物:对自由派的欧洲知识分子和美国的保守的教徒们来说,他都是英雄。

现在,因为王立军投奔美领馆而激化的中国的上层政治斗争也同样影响着陈的命运。在陈的事件上,最初的外交胜利告诉我们关于中国的改革派们的重要一面。他们愿意通过妥协来解决这一事件,说明改革派们并不急于推开美国,尽管很多人认为中国正越来越有攻击性,逐渐无法忍受美国的地区政策。10-20年前,中国可能会因为日本首先访问华盛顿,与美国有了新的武器交易就取消克林顿的挥舞。那时的外交充满了威胁和诅咒。尽管现在也有中国崛起的说法,但是今天的中国对于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力更包容了。

不过陈一案也说明,在中国,那些强硬派控制着基层,而改革派们则在云端。陈光诚是来自基层的,他突然闯入了云端,不过他不能一直呆在那儿。他很聪明,不过他毕竟是一头闯入了高端的外交世界,有人猜测事情变化得太快,他可能来不及了解如何处理,如同脱离了水的鱼儿一样,使馆里的人他都不了解,他们之间有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且没有时间让他慢慢适应。接着,那些深刻的、真正的植入骨髓的恐惧让他说出那些话。

强硬派们因为王立军闯入美领馆的事情而遭到重创。他们现在可以利用陈的事情还击了。未来几天我们将看到他们是否会胜利。

***~~~***

《外交政策》上 Jason Miks 5月3日发表《陈光诚问题更麻烦了》 Chen Guangcheng Mystery Deepens

MIT政治系的教授Taylor Fravel说,现在要判断中国官员如何回应还为时过早,尤其是如何对待这些国际媒体上的曝光。

"现在事情还在进展中,目前还很难说。中国可能会决定避免让陈更多地受到国际关注,或者是会抵抗北京所认为 的外国干涉,把他送回山东。"

对中国政府提供的保障不大可能说服那些认为奥巴马政府搞砸了的人,包括前国务院高级官员Christian Whiton.

"最古怪的是他离开了使馆。美国外交机构对于叛逃者通过使馆离开通常是反对的,这也无助于提高人权。不过这有助于让世界更和平地开开鸡尾酒会。如果白宫不在意人权和中国的政治变革的话,使馆就没什么错。"

"要说奥巴马政府/外交机构说陈光诚没有受到什么刺激就自行离开的话,我很难相信。而陈光诚的说法,即美国人传达了北京的威胁,美国也就自然找到了摆脱之道倒是很合情理的。"

下面,Whiton认为国会应当要求希拉里亲自公开解释这是怎么回事。

***~~~***

Philip P. Pan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陈光诚的最后逃亡?

文章从2005年潘目睹陈光诚被按在汽车后座上,强行从北京遣返回山东开始,叙述了他如何在孔杰荣教授的介绍下认识陈光诚,他们如何在陈的家乡收集当地计生官员进行野蛮堕胎的证据。他们讨论了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文章,当地官员会不会把他抓起来。那时他认为他们不敢,他认为中央会介入,惩罚地方官员,因为他们违反了国家法律。他认为他是一个盲人也会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他。那时,他们都不知道未来将是七年黑暗的牢狱。

后来,陈打给潘的电话也渐渐少了。潘也离开了华邮,他为在外媒上发表了关于陈的故事而让他压力渐增而心怀愧疚。他写了《走出毛的阴影》一书,其中有整整一章是关于陈光诚的。上周,当潘得知他逃出软禁的家的时候他并不感到惊讶,2005年的那次逃亡中他就抓了一把沙子抛到看守眼里,借此逃进了玉米地。(这一章节现在在我们的博客上有电子版下载试读(epub格式),及购买整章。)

按照新的中美协议,如果陈光诚决定离开中国,北京可能不会再让他回来。他能在中国继续为了改变而工作的可能性也是有限的。另外,如滕彪这样的维权律师告诉陈,即使他留下,他能为中国做的也很少,他的家人还会处于危险之中。

但现在和2005年的区别是,那时,当他被强行拖进汽车的时候,只有潘和少数几人看到了。但现在,全世界都在看。

***~~~***

CNN:5月2日 奥巴马是否背叛了一位中国英雄?

如果陈的说法是真的话,这是美国的耻辱的黑暗标记。到现在为止,奥巴马在人权上的记录好坏兼具。而这是对他的实用胜过道义的策略的一次重要考验。

当提到陈光诚问题时,奥巴马说他了解这一事件,但拒绝谈得更多,只是说:每一我们和中国开会都会提到人权问题。

在伊朗问题、达赖喇嘛问题方面,过去他也曾让人权活动家们失望。同时,他的实用外交似乎产生了丰硕的成果,最引人注目就是缅甸。

这不仅仅是关于陈。这事关人权的普世道义,还有美国是否愿意在全球舞台上捍卫这一原则。全世界都在看着。

***~~~***

《华盛顿邮报》当陈光诚的新闻在推特和微博上传播时,审查失效

李侃如说:"当看到陈光诚的朋友在推特上讨论他的时候,这简直象是幻觉。和这种事在10年前的处理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薄熙来和陈光诚事件上,国营媒体都力图让信息流转向。不过,这两件上都没有做到。

林伟说:"这的确说明了社交媒体如何挑战了依靠严格控制信息生存的体制。对信息控制的侵蚀是党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

Zachary Karabell 5月5日 在《每日野兽》上撰文说:美国无法在和中国意见不同时都对抗 The U.S. Cannot Confront China on Every Move it Disagrees With

共和党人批评奥巴马对中国的人权迫害不够强硬,在当今的全球权力态势中,美国的立场做不到和中国在每次意见不同时都对抗,那是一种幻觉。

面对中国的时候,奥巴马的立场被大量攻击为"软弱"、"偏袒"中国独裁。但是这些批评是从美国人自认为在世界上的实际立场出发作出的。

美国没有胁迫中国的能力,缺少这种手段,而且这么做也会对美国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失。美国不能象对缅甸那样制裁中国。美国只能平等相待,也就是说,胁迫不是一个选项。这并不是说美国软弱,中国违反加拿大的做法时中国政府采取了措施,加拿大也不是软弱。现实就是,一个主权国家对另一个主权国家多数时候除了大声抗议并无他法。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己的人权纪录,关塔那摩就是一个例子。攻击他国并不能让我们更强有力。

陈的情况是按照可能做到的选项来解决的。美国和中国都不怎么满意,但是两国关系保持了。

***~~~***

《卫报》 中国:一个人,两个帝国,一片可怕的混乱

预测未来是傻瓜才会干的事,不过对于正在上演的陈光诚的故事,完全可以做出如下预测:它最终的解决不会让所有人满意。事实上,它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要么这名盲人律师及其家人会受到不公的对待,要么北京的领导层不得不跟陈的家乡山东省的党员干部做斗争,要么希拉里和奥巴马将因为把微妙的外交事务搞砸而受到美国右翼的猛烈抨击(事实上,无论如何最后一种情形都会发生)。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失控,因此必有一方要输,而且很可能输得很惨。

山东当地的政府显然一直在迫害一个为基本人权鼓与呼的人。但在陈光诚问题上,人们确实能感觉到情况的错综复杂,此事也表明全球力量的性质正在改变。一名异见分子得到驻华外国使馆的保护,此前唯一的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天安门事件之后的方励之。但是,中国在1989年时国际影响力要小得多;如今它不仅在经济上至关重要,在应对伊朗和巴基斯坦方面也至关重要。与20年前相比,北京主张自由贸易的共产党人现在更容易受国际社会的意见影响。华盛顿和美国都在经历领导层更迭的过程,这令压力变得更大。本周,中美之间的大事件本该是每年一度的战略与经济对话。

如果陈光诚想要离开中国,应该给他支持。但是,这个故事不再只关系到他一个人。还需要考虑他的家人——以及他已经在遭受镇压的无数同仁和支持者——的安全。越仔细研究这个问题,它似乎就变得越复杂和棘手。

***~~~***

日本《每日新闻》 对陈光诚的出国,中国采取了罕见的灵活处置方式

对陈光诚的处置显示出美中双方实现了一定的一致。而中国方面超出以往的灵活措施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奥巴马政府面临总统选举,如果在人权问题上姿态软弱,就容易引发共和党方面的批评。因此其需要在陈的问题上促使中国政府让步。但是,在北朝鲜和伊朗等问题上,奥巴马政府又需要中国的合作,因此其本意并不愿让矛盾尖锐化。

中国面临10年一次的领导班子换届,因此不愿意在外交方面增加摩擦。不过如果在陈的问题上给外界留下妥协印象,就有可能导致网络上的对外强硬论者将矛头转向政府,并可能引发各地对地方干部暴行的抗议活动。中国外交部对美国的强烈批评也有这种背景。

***~~~***

《外交政策》 4月30日 为什么美国必须保护陈光诚?

上周盲人维权律师陈光诚逃离大陆当局的控制,这给本周的美中战略经济对话带来了意外,预计人权问题将"干扰"此次战略经济对话的议事日程。

这是必须的。美国素有"自由的指明灯"之美称。奥巴马政府必须对这一事件作出反应,让美国驻华使馆履行其职责,成为专制社会中的一个自由之岛。

中国的人权纪录非常糟糕,这是有目共睹的。政府对有信仰者进行镇压,包括天主教主教、新教领袖、西藏喇嘛和尼姑、维族穆斯林以及法轮功练习者等。骚扰、威胁和监禁是当局惯用的手段。美国国务院的年度人权报告指出,中国是一个"独裁国家",政府继续压制言论和新闻自由,控制民间社会。陈光诚事件并不是一个特例,这只是冰山的一角。

虽然在陈光诚出逃的问题上还有许多细节问题未明,但很显然,陈光诚的英雄行为和一些勇士的帮助分不开。这些人冒着极大的风险帮助陈光诚逃脱牢笼。在逃离当局控制之前,他已经经受了超过18个月的软禁、折磨和虐待。他的软禁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和愤怒。

值得一说的是,不少帮助陈光诚出逃的人在事发后被当局拘留、逮捕甚至严加审问。虽然没有官方证实的谈判,但我们可以假定国务院官员目前正就陈光诚事件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

这些外交官必须时刻记住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对陈光诚事件是如何反应的。若中方对陈光诚未来的安全作出含糊不清的保证,国务院官员必须加以拒绝。

过去,在与美国就反体制活动家问题发生矛盾时,中国经常会最终许可他们出国。但此次却尊重陈光诚的意愿,让他留在国内并为他提供安全环境。与让陈流亡海外相比,这样做将因他的影响力而承担一定的风险。这种罕见的判断可能是来自改革派势力有所增加的领导层。

相关阅读

点击这里阅读和"陈光诚事件"相关的更多译文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