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0年4月2日星期五

经济学人:吉利收购沃尔沃:身份的象征

译文:经济学人:吉利收购沃尔沃:身份的象征

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收购声名远扬但境况欠佳的瑞典同行  

作者:《经济学人》印刷版
发表时间:2010-3-31
译者:PurpYE
校对:Junming Chen, Freetrans


如果说异性相吸是铁律,那么福特(Ford)的沃尔沃(Volvo)作价18亿美元出售给中国的后起之秀吉利(Geely),理应算是天作之合 。瑞典的沃尔沃是符合中产阶级品味的典范,它略显单调,却以其高度安全性和功能实用性,在过去的辉煌时期成为许多美国人和欧洲人郊区用车的首选。另一方面,吉利出了中国则几乎没人知道,部分原因是它主要出产的廉价小型车,还无法满足富裕国家更严格的安全和环保法规。但是它摩拳擦掌,雄心勃勃。


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这笔交易终于在3月28日敲定签署。福特在1980年代末开始疯狂扩张期间得到沃尔沃,现在又把这个它在欧洲的最后一个高级品牌卖掉了。Alan Mulally,这位2006年从波音转过来的CEO,在处理掉阿斯顿马丁( Aston Martin )和捷豹路虎( Jaguar Land Rover )后,这次下决心也扔掉沃尔沃;去年沃尔沃亏损13亿美元,仅售出33.5万辆车子。虽然沃尔沃今年已经扭转颓势,并处在“可持续运行”的状态,然而目前为止 Mulally 先生成功的“一个福特(One Ford)”战略是集中公司所有财务和管理资源在复兴“蓝色椭圆”(Blue Oval)(福特的品牌标识--译注)上。


对于吉利,收购沃尔沃既是一份超乎寻常的意向声明,又是一场豪赌。这笔交易有助于吉利创始人李书福--自封为中国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实现其梦想,成为大型国际汽车制造商。尽管福特已经尽力保护其知识产权,但这个东西沃尔沃自己也有很多,特别是在安全这个关键领域;这些都将为吉利所有,在它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时借以提高汽车产品的信誉。吉利也将向沃尔沃学习如何运营全球供应链和国际销售网络。


但李先生认为沃尔沃也将受益。最重要的是,它将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发挥其潜能。15年前,沃尔沃在中国的销量超过奥迪(Audi),但而今沃尔沃跟这个德国高档品牌相比就相形见绌了,去年在中国仅售出2.2万辆。他还认为,脱离福特,脱离沃尔沃在福特时所归入的豪华汽车阵营(Premier Automotive Group ) (PAG是福特早期建立的用于管理旗下林肯,捷豹,沃尔沃等多个旗下品牌的部门--译注),它将能自由地进入所有市场,因为部分市场以前是由捷豹,路虎,或福特本身的车型占据而不对沃尔沃开放。


沃尔沃仍然可以奋力跟奥迪,宝马(BMW)和奔驰(Mercedes)直接较量,这些高档品牌定义和主宰着高端市场,但吉利要给它在中国挤出一大块位置。沃尔沃在瑞典和比利时的主要生产基地仍会继续运行,但吉利还计划在中国建立两家汽车工厂和一个发动机装配厂。李先生认为,这些与吉利的分销能力相结合,可以帮助沃尔沃到2015年销量几乎翻倍至60万辆 。


但真正确保沃尔沃在中国未来能成功的,是政府对它的承诺。虽然吉利是个少有的中国民营汽车制造商,但是离开了国有银行和省政府的投资基金的支持,它根本无法筹得购买沃尔沃所需的钱(在9亿美元以外还计划注入流动资金)。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出现在哥德堡(Goteborg)的签字仪式显得意味深长:买下沃尔沃的是吉利,也是中国。


然而疑虑仍未消除。跨国汽车公司合并的记录惨不忍睹。虽然吉利打算让沃尔沃高度自主经营,但文化冲突几成定局。国内有人担心吉利缺乏管理一家声名远扬但境况欠佳的外国公司的专业素养--李先生也深知这种担忧。对于福特而言,它坚持认为吉利有管理沃尔沃的实力。Lewis Booth,福特的首席财政官(CFO),据说一眼就看中李先生,在其身上看到了对汽车业务真切的激情。于中国与其他跨国公司剑拔弩张之际(见双面熊猫),并非只有这家小小的瑞典汽车公司身陷险境。


相关阅读:
经济学人:双面熊猫
译者频道—热点专题—中国经济

来自《经济学人》的其他译文
来自的PurpYE译文


来源说明:本文1.0版本来源译者的志愿翻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
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最新消息”、“译者频道—看中国”、译者频道—经济风云”“经济学人”、“译者PurpYE”索引。


1 comments:

3Eyes 说...

看了開頭,我覺得形容為暴發戶娶了破落的貴族小姐以獲得身份地位更為妥帖……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