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2年1月4日星期三

《华盛顿邮报》中国避而不谈历史,可能扼杀其未来

核心提示: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亚美关系历史学外籍教授认为,北京仍然禁止对中国的现代历史进行开放式的真相追寻,这与其所追求的国际声誉和对外宣称都格格不入。

原文:China's secrecy about its past could stifle its future
作者:Sergey Radchenko
发表:2011年12月30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ipad-art-wide-RADCHENKO-420x0.jpg
【原文配图:"历史仍然是个敏感话题。"图片来源:路透社】

北京垄断真相的代价是禁止开放式的真相追寻,而这与其所追求的国际声誉和对外宣称都格格不入。

目睹中国充满自信地站立于世界舞台之上,一般人可能都以为北京会以开放甚至是器量宽厚的心态对待本国的历史。恰恰相反,历史依然是个敏感的话题,每每提及总会吸引当局的注意,让他们焦虑的是如何让不可告人的秘密不被大白于天下。

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的教授,我每天都要面对这种"官方关心"的后果。我的学生们年轻聪颖,但对自己国家的现代历史却所知无几。他们所知的大多符合政府的宣传口径——中国在饱受西方列强长达一个世纪的凌辱之后终于在世界舞台上崛起,和由此而生的自豪和荣耀。这个故事也在图书馆和书架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令人羡慕和信服。想要绕过这一段政府审核后的历史真不容易。

我们不久前订购了一套有关中国历史的标准的西方著作——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撰写的《追寻现代中国》(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海关最终拒绝了这套书籍入境。货运代理曾建议,为了通关,用剪刀手工地将书中一些受审查限制的章节和内容剪去。这些内容包括天安门大屠杀和史景迁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记录,都是中国人民应该和需要了解的历史。

中国的历史学家无时不刻都要面临保密和限制的高墙。虽然中国的档案法规定官方文件的保密期是三十年,然而相当多重要的历史资料仍然难以获得。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外交部实行的史料解密在这方面有些进步,也响应了很多国际学者呼吁。现在,学术人员可以阅读(但是不能打印)经过数码化的1949年至1965年期间的备忘录和电报。即便如此,这些文件也都经过预先筛选,以消除可能让政府难堪的隐患。中国共产党本身的档案馆——中共中央政治局历史的收藏圣地——则还是大门紧闭。

在中国,任何一位想要研究六十年前朝鲜战争起因的人都举步维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都是如此。中国现代历史的部分章节令人坐立不安,于是乎成了正式被遗忘的话题,成了政府垄断真相的牺牲品。

林彪事件就是一个例子。林彪是中国国内战争的英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他死于1971年。

林彪是毛泽东钦定的接班人,但是当他手持红宝书出现在天安门城楼的时候,据说他正在策划如何杀害中国领袖。这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林彪的阴谋败露之后,他决定叛逃苏联,投靠当时中国的头号敌人。他没有成功。林彪乘坐的飞机最后油耗殆尽,在蒙古机毁人亡。

四十年来,中国政府就这起事件上谈的也基本上也就到此为止。我们不知道林彪是否真的计划杀掉毛泽东。他们两人之间的不和可能完全是出于个人恩怨,亦或如毛主席后来所称,"在政策上存在不同意见"(据说林彪反对中美关系开放)。

2003年,一份蒙古国情报机构调查林彪坠机事件的报告被泄露。报告指出飞机坠毁时油料充足。这与中国的官方说法存在矛盾。报告还指出,飞机坠毁前没有试图降落,天气状况良好。蒙古国调查人员的结论是飞行员失误导致事故。但是,因为苏联军队抢先拿走了飞机的黑盒子,蒙古没有机会作进一步调查。苏联有关人员后来又返回事故现场,取走了两个带有金牙的人头,后经确认是林彪和他的妻子。

这两具人头据说目前依然保留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档案馆内。莫斯科没有公布他们的调查结果,北京也选择了保持沉默。虽然我们对林彪之死所知甚少,但是我们至少知道了北京的解释中部分不实。

缺乏档案开放和遏制探究历史自由的环境使得流言和谎话可能构建起中国历史的官方说法。这也是他们必须拒绝外国书籍渗透中国的原因。

强大且自豪的中国必须抛弃历史恐惧感。现在是时候了。这种恐惧与中国追求国际地位和声誉的意愿格格不入。

中国的历史充满血腥和悲剧,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与此同时,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旅途中也充满了令人惊叹的伟业壮举和难以匹敌的成就突破。就像相反相承的阴阳,中国历史的两面性造就了今日中国。

政府在控制历史研究和教育方面作出的种种努力一定会以失败告终。那么,中国何时才能意识到它不能再依靠暴政遗留下来的信息控制手段了呢?这还是个问号。

Sergey Radchenko是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亚美关系历史学讲师。他曾著《天上有两个太阳——中苏争霸》(Two Suns in the Heavens: The Sino-Soviet Struggle for Supremacy, 1962-1967.")一书。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