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NYT:China Paints Google Issue as Not Political
译文:纽约时报:中国应对谷歌发难,淡化其政治色彩
撰文:EDWARD WONG, JONATHAN ANSFIELD 和 SHARON LAFRANIERE
发表日期: 2010年1月20日
翻译:小米(xiaomi2020@gmail.com)
图:上个星期,谷歌说超过30家美国公司受到了来自与中国的黑客的复杂攻击。
北京——中国政府在和谷歌的纠纷中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将这起冲突描绘为商业性纠纷,需要进行商业谈判而不是可能影响到中美关系的政治事件。
已经和官员们谈过话的人说,官员们对谷歌的行动猝不及防,他们想要避免将这起事件变成中国自由派和外国公司就中国政府的互联网审查制度的一次公投。还没有从高层传来对谷歌的公开的批评,《人民日报》,共产党的喉舌上也没有正式的社论。
相反,大部分的官方媒体和声明都报道了谷歌令人吃惊的声明,说其不想再和中国的审查制度合作,可能会关闭其中国办公室。这些报道批评谷歌想要玩政治,暗示其在中国的商业纠纷才是此次争议的真正原因。
“中国政府想要把这一事件控制在商业层面,”苏浩(音)说,他是北京的中国外交关系学员亚太研究专业的一位教授。
最直接的官方声明来自于星期二,当马朝旭,一位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谷歌并不能成为中国法律的例外,暗示如果它还想在中国持续经营的话,这家公司必须继续自我审查其中文搜索引擎,Google.cn。
马先生说,“在中国的外国企业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尊重公众的利益和文化传统,并肩负相应的责任。”
一 些中方评论认为政府不想扩大这起与谷歌的纠纷,除非美国先这么做。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将在星期二与华盛顿发表关于自由互联网的讲演,这在中国将受到密切 地关注。一些中国专家说她的发言的定调将推动谷歌纠纷进入到理念的层面,这一有鼓动性的讲演一方面将激起认同言论自由的论调,另一方面也将激起针对西方的 新帝国主义论调。
“如果这仅仅是谷歌和中国之间的事,显然谷歌不需要搬出美国国务院,”一位党报的编辑说。“中国政府还在等待希拉里的演讲,以及谷歌作出其最后的决定等等。”
上个星期爆发的这一冲突是源于谷歌的高层说,超过30家的美国公司都遭到了复杂的骇客攻击。高管们说,这些攻击可以被追溯到中国大陆。谷歌一直在监视一系列针对在中国的人权倡议者的Gmail账号的攻击。
作为回应,谷歌说它会和中国政府谈判,结束不受欢迎的自我审查Google.cn的规定。谷歌准备关闭Google.cn,但是据报道说想要保留大部分的当地业务和工程项目。
两名在北京的西方官员则说,中国的官方还没有形成如何处理这一事件的统一的决定。谷歌仍然没有改变做法——还在自我审查Google.cn的搜索结果,或与中国官员们进入到严肃的讨论中——也表明还没有出台任何最终决定。
一些中国官员看起来清醒地意识到如果将谷歌推得太快太远——比如封锁Google.com或是切断Gmail——会激起普通中国民众的愤怒,尤其是自由派们已经对审查制度怒不可遏。
“政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现在还很紧张,”一名很有关系的中国媒体投资者说,“因为所有的国际媒体都支持谷歌,即使在中国,许多媒体人也认为他们做的是对的。”他说,因此官员们可以做的“是尽量的把大事化小。”
这名投资者说其他的外商投资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也想得到国务院信息办,负责执行中国的媒体和互联网政策的最高国家机构,的意见,讨论谷歌事宜及其更深刻的影响。但是都被挡了回来。
一名自由派的中国博主说他上个星期天得到了一位基层中国官员的电话,说他是由高层官员指派来收集如何应对这一事件的建议。“这证明他们还在收集建议,因为这很棘手,”这名博主在匿名的状态下这么说,以避免他和这位官员的关系受到损害。
爱国的中国作家和报纸呼吁中国向谷歌应战,但是唯一的一篇真正的社论星期一发表在中国的官方英文报纸《中国日报》上,语气平和。题为《一件商业纠纷》,他强调了官方对此事的定性为商业化的。
社论说,“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谷歌可能的行动,这一事件的本质是商业性的,与政治理念无关。如果这家互联网巨头有政治价值观,那它就不应该从事商业。”
政府的策略之一是将谷歌所控诉的网络攻击看作是常见的,而中国政府也是受害者之一,就象谷歌一样。中国的信息产业部在1月10号宣布178家政府网站被恶意攻击了,比前1周增加了4倍。按照北京新闻,一家日报的说法,信产部形容那一周的网络安全为“总体不良”。
一名互联网安全专家说中国的方法可能会对它有利。“让谷歌来扩大事态,”他说,“然后把谴责推向谷歌。”
Dan Brody,一名谷歌中国的前高管,说如果谷歌拒绝继续做自我审查,“这就要让中国政府来决定‘你打算要屏蔽Google.cn还是接受国际上的责难?’而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向国际上的公共舆论低头的历史记录。”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0 comment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