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2年3月18日星期日

《费加罗报》 中国权力中心的刀光剑影

核心提示:不管这其中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反正这一事件已经在中国引起了多年不见的政治风暴。而且也揭开了2012年中国政治过渡的涡旋。中国也存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选运动"。在不同集团、不同的阵线之间,人们已经开始拔刀相向了。

发表:2012年3月15日
作者:Arnaud de La Grange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未经校对;译者招募法文校对

一切始于一个寒冷的冬夜,气氛有点像冷战时代。情节有点像好莱坞的电影,但演员们却是真实的:他们是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的领导人们。2月6日,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前往美国在成都的领事馆,要求避难。重庆这座3000万人口的城市距成都大约有3个小时的车程。作为"打黑"英雄的王立军是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臂膀。而薄熙来是中国的政治明星,很有希望成为下一届中央政治局的常委。然而,他的前进步伐却在周四(15日)停止了。

那天晚上,成都发生的事情很不妙。据中国的网民们在微博上说,当天有数十辆武警的车包围了美国驻成都领事馆。王立军在里面呆了大约24小时。这期间他都说了些什么?又究竟发生了什么?这至今仍是一个谜。有人说他是想申请政治避难。美国方面则表示,王立军的确到了美国驻成都领事馆,并在事后"自愿"离开了。

可以想像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为此展开了多少忙碌的行动。据香港媒体报道,王立军手里掌握着不少对薄熙来不利的证据。而且就在他出走美国领事馆之前,他还亲自写信到中纪委,揭露了薄熙来的一些不法行为。不管这其中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反正这一事件已经在中国引起了多年不见的政治风暴。而且也揭开了2012年中国政治过渡的涡旋。中国也存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选运动"。在不同集团、不同的阵线之间,人们已经开始拔刀相向了。

在这场暗中较量中,人们只能偶然能见到某些刀光剑影。不透明仍是其中的规则。就像在前苏联时代一样,人们只能靠猜测来作出判断。仔细观看官方公布的照片,从中发现谁不见了,谁还在,并且按照排位的座次来判断一个人的地位。在此前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薄熙来缺席了一次政治局委员们都要出席的全会。第二天,他在重庆代表团举行的记者会上用"感冒"来解释自己的缺席。不过,他在此次记者会上承认自己用人失察。

薄熙来事件可以用多种角度来解读。一位外交官认为,"这一切都可以说是对的,也可以说都是错的。"有人说这是团派与"太子党"之间的争斗。也有人说是象征保守的"重庆模式"与代表改革的"乌坎模式"之间的争斗。如果是第一种争斗,那么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权夺利;如果是第二种争斗,那么这将是中国未来两种模式之间的争斗。

对中国问题很有研究的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的林和立认为,在政治局9名常委的分配问题上,中国此前已经达成了"三三制的原则":即3名常委来自团派、3名常委来自太子党(其中包括薄熙来),另个3名常委则来自其他阵营。在詹姆斯敦基金会的一份报告中,林和立认为重庆的这一"意外事件"是由高层人为制造的,目的是让薄熙来下台。接下来的事情便是找到一位能够接替他的人。

从根本上说,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个模式之争的问题。薄熙来希望"重庆模式"能够在全国得到推广。这是一种毛泽东时代的平均主义与经济在国家控制下开放的结合体。另外一种则是人称的"乌坎模式":这里刚刚举行了村民的自由选举。负责处理这场危机的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他也是有望成为新一届政治局常委的人选。他主张实行更多的自由,减少党的作用,而是要让公民社会更多地发挥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认为,薄熙来的解职预示着"'重庆模式'的破灭,中国将向更加现代的开放之路迈进"。

另外一些人则注意到:在这一爆炸性事件发生的同时,官方媒体上比平时出现了更多强调"改革"——包括社会和政治改革——的文章。人们纷纷指责一些"利益集团",尤其是那些国有企业,在阻挠改革。由此能够推断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吗?用中国的尺子来衡量的话,这其中还有一定的距离。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不和谐声音的压制并没有放松。林和立认为,"在政治权谋中,中国一向有把激进的改革者和自由派作为棋子的传统,一旦夺权的斗争结束后,这些人又会被抛在一边"。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