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1年10月16日星期日

《时代杂志》在中国的防火长城内的生活

核心提示:外媒驻华记者通过亲身经历,抒发了一下在中国上网的感受。

原文:Life Behind China's Great Firewall
作者:HANNAH BEECH
发表:2011年10月24日(网络版提前发表)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essay_1024.jpg
【原文配图:你在想什么?(译注:这是Facebook上更改状态前面的提示)我想的是我根本上不去啊。】

这封邮件看起来象是我发出的。它的开头是我曾经写过的话。接着,字体改变了,英文也不如前面流畅。"附件是我想知道的,和讨论问题(译注:英文不通顺。)"这封邮件是发给在印度达兰萨拉西藏流亡政府新当选的领袖洛桑森格的,他足够警觉,认为这封邮件和中文附件都不是我发的。这位藏人总理想告诉我有人入侵了我的工作邮箱,于是按下"回复"。但是,他还没有开始写这封警告信得时候,他发现他回复的人不是我,在"发送给"那里写的是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的一位私人秘书。看起来我的电子邮件被特地设计为用来向其他用户传播病毒,并造成最大限度的混乱。

我们都对网上交流的风险很警觉,对来自所谓尼日利亚的银行家或在异国他乡丢了钱包的朋友的财务方请求也会生怀疑之心。但是在中国,在互联网上交往尤其令人担忧。这还不仅仅是说防火长城屏蔽了Facebook、Twitter、Youtube 或 Blogspot这些网站。更令人不安的是意识到你所敲击的一字一句都可能被监控,你发出的每一封信、发表的每一篇帖子都可能被渗透。是的,西方国家也有隐私窥探。但是,中国有成千上万经过训练的监控人员。中国的多家科技公司雇佣了大量的人员来梳理他们的服务器,删除任何政府认为不应公开的信息。

还有那些明目张胆的干预。我只是在中国的许多电子邮箱账户被黑的驻华记者中的一个。我们当中有些人发现他们所有的邮件都被转发到了一个神秘的地址上。谁干的?我不敢肯定。但是Google指责中国的黑客入侵了Gmail。八月的时候,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安全科技公司McAfee发表了关于"暗鼠行动"的细节,在五年的时间里有近70个大型电脑网络被入侵,包括隶属于美国政府、台湾政府、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美联社的网络。网络安全专家猜测除了中国,没有其他组织有此能力,又对这些目标感兴趣。北京否认了所有的指控。

也许在中国上网最糟糕的是那种不确定性。有时,茉莉花是一种花。第二天,它就成了革命,成了敏感词。即使电脑连上了VPN――以收费方式让用户绕过防火长城的虚拟专用网络――在北京的公寓,我还是上不了Facebook和其他被墙网站。(在公司里的手提电脑可以上,不过到了天安门大屠杀的周年纪念或其他敏感日子的时候,某些网站也上不去。)这种干预的结果是好奇心被磨钝了。其实我也不是那么想搜索这些,对吧?一种危险的疲惫感占了上风。

访问中国的外国商人在第一次领教中国的防火长城的时候常常很震惊:更新一下Facebook上的状态这样简单的事――"刚到上海!"――竟然无法做到。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真的能坚持这种网络控制方式,这看起来好像更适合古巴或北韩?是的,它似乎执意如此。今年夏天,北京开始要求提供免费wifi网络的咖啡店和其他地方要安装监控软件,这样警察就可以查看到信息。整个世界[难以置信地]耸了耸肩。

中国的网民已经有5亿之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上网并不是要挑起政治暴乱。和世界上其他人一样,他们在网上干的没什么不同:上约会网站、玩游戏、看色情图片。然而,这个社会里的传统媒体已经受限于更为繁复的指令了,互联网是最自由的地方了。Twitter是被屏蔽了,但是国内的类似的新浪微博已经有了2亿用户。在几个小时(或几秒内),当审查机器还没有来及启动的时候,微博就是自由信息的关键交流场所,正如七月的高铁撞车事故和后来官方想要掩盖事实时出现的情况。

但是现在,新浪微博和中国的社交媒体网站成了政府镇压的新目标。最近几个星期,官员们视察了新浪微博的办公室,提醒员工们要尽爱国责任。今年成立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上个月警告网民们不要在网上散布"恶性谣言"。政治局也在谈"文化改革",这可能会对未来的互联网加大控制――也可能会让网络窥视更加猖獗。如果你收到我发来的邮件,当心哦!

相关阅读:

《纽约时报》我在北京被黑了

1 comments:

Joshua Jiang 说...

第二段第一句的后半句 :of suspicious financial requests from supposed Nigerian bankers or friends who have apparently lost their wallets in remote capitals.
  我认为翻得不好啊 “ financial requests” 就译成 所要钱财 怎样?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