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这五个理由是个人消费黑洞、历史重演、原材料通胀、房地产虚高、投资者失去信任
原文:5 Reasons China's Bubble Might Be Ready to Burst
作者:Sean Williams
发表:2011年6月24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翻译并校对
过去十年对中国来说是一段好时光,投资者们心知肚明,这个国家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过去10年中平均GDP增长为10.5%,而且多数时候,它的增长率都是两位数。
不过,令中国如此增长,并能够经受住全球经济衰退的因素, 同样也可能毁灭所有成果。
个人消费的黑洞
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中国与中国人民做到了令人称奇的成就:通过投资来刺激经济、开动致富机器、鼓励人民储蓄、储蓄、再储蓄。1982年至2007年,国民储蓄存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4%跃升至大约54%。同时,观察者们发现,这一时期,个人消费也在急剧下降。1982年,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是52%;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将下降到只有35%。
在正常情况下,在一个健康的经济体中,个人消费增长和GDP是同步变动的,但在中国我们根本看不到这样的情况。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在中国,我们所见的财富效应是虚假的。是投资而不是消费在驱动增长,但长期来看这常常无法维持。真正的财富似乎只与银行系统紧密相关,而不是与普通大众进行分享。个人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脱节是一个重大的红色警告:中国消费者可能无法再维持这样的经济了。
历史确有重演的可能
一直保持贸易盈余的确有好处。中国最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现在拥有大约8%的美国国债。现在美国国债的信用也的确是AAA级别,但坦率地说,谈到放款,中国还是一名新兵。
谈到中国在投资中有什么明智之举的话,中国式投资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篮子即是一个AAA评级的国家,可惜它很难控制其支出。此外,中国一直积极采购西班牙债券,尽管人们担心它可能会屈从于贷款利率的上升和主权债务的担忧。
正如去年欧洲承担和对冲基金经理休・亨德利(Hugh Hendry )指出,历史上最大的债权国同时也有巨额贸易顺差的情况只出现过两次:20世2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的日本。毫不意外,这两国此后不久都遭遇了他们历史中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国会是下一个吗?
通胀可能是一个杀手
钢铁,铜,银,铝―― 几乎任何你想得到的商品―― 因为来自中国需求它们的价格一直保持在多年来的高点。这些价格较高的商品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它们也有可能切断增长的生命线。
最近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至5.5%,为34个月来的新高。在中国,CPI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宽松指标。粮价、能源和商品价格的上涨相当于对中低收入民众收税。中国政府已经做出反应,自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世界其他国家以来,中国已四次提高贷款利率,正如高涨的CPI体现出来的,这一措施收效甚微。既然企业有充足的现金,财富机器就可以高速运转,但另一方面,普通群众却由于利率的不断上升而被信贷市场拒之门外。
房地产泡沫?
以美国住房市场为例,没有什么是可以永远上涨的。
许多分析师多年来一直在等待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下跌,但下跌迟迟不来。在过去八年里,整个中国的房价已经上涨了140%,而北京的房地产市场是增值的典范,增加了约800%。
刺激价格飙升的是政府主导的审批和有银行融资的交易。商业空置率仍然很低(译注:商业空置率不等于住宅空置率,前者指已建好却卖不掉的房子占所有房子的比率。),这也正是建筑需求仍在上扬的最明显的原因。
不幸的是,在上述所说的情况下,中国民众还是比较穷的。在一个普通工人每天收入为2美元的国家里,买房对于普通人来说变得越来越困难。政府施加的限制―― 比如提高贷款利率和首付―― 将大多数中国居民排挤出了住房市场。尽管中国的整体空置率仍然可控,我还是同意穆迪在今年四月将中国的住房市场从稳定降级为负面,主要的原因是即使市场上有这么多的空置房,新的商品房仍在不停地建设当中。
投资者失去信任
这个不用说,也不用争论:投资者正失去在中国投资的信心。
已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实现了过去几年他们通过IPO兑现的愿望。但是最近,投资者要赶在证券和交易委员会严格的审查之前尽快脱手中国股票,。就在这一年,我们已经看到里诺国际( Rino International)和中国高速频道(China MediaExpres)的会计丑闻,而其他的都停止审查,包括普达煤业(AMEX:普达)和东南融通(NYSE:LFT)。即使是像哈尔滨电机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HRBN)也不能幸免,本周早些时候跌倒$6,尽管此前CEO的收购价为$24!
愚蠢的预测(译注:本博的名称是"多彩傻瓜",因此也可以认为这是博主提供的预测)
不可否认,中国的增长速度一直强劲,但否认这些警告可能会让你的投资组合损失一空。历史会证明,中国注定会很快失败,所以朋友,请明智地进行投资。
相关阅读:
《经济学人》红色警报��欺诈怀疑影响北美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0 comment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