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2012年2月25日
作者:Stephen J. Blank
随着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持续暗中发酵,中国十分渴望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建立关系。乌、白两国也乐意回报这番美意。
中国可能尚未对欧元区的援助请求采取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在欧洲行事消极。确实如此,随着中国扩大在欧盟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影响力,它同样在迅速扩大在东欧的势力,并迅速提升自身对东欧的吸引力。不错,中国在俄罗斯和中亚的利益与动机尽人皆知,但它在整个东欧——特别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大筹码却鲜为人知。
2009年,中国开始对东欧的前苏联共和国表现出经济上的兴趣,比如向摩尔多瓦借贷10亿美元,利息3%,借期15年。但是,中国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兴趣则可以追溯至1992年,中国将这两国视为具备先进俄罗斯技术的生产中心,中国还可以在那里检验俄罗斯武器并招募俄罗斯科学家。
由于俄罗斯对华军售持续减少,中国通过与上述两国保持接触并进行商业往来,至少可以接触到俄罗斯在武器领域的一些军事和技术发展。鉴于俄罗斯现在大大减少了对华武器和技术出口,与乌克兰拉近关系或许能让中国秘密接触到俄罗斯的防务领域,不管是通过合法取道还是非法渠道。乌克兰需要中国的武器市场,而中国需要乌克兰可以购买到的武器系统。在胡锦涛主席2011年6月访乌时,这种互利关系十分明显。在他与乌克兰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会晤时,乌克兰宣布计划向中国出售Al-222-25喷气式发动机和轻型超音速飞机。乌克兰目前还在讨论把这种发动机的生产许可也卖给中国,这与中国从俄罗斯进行其他军购的行为是一致的,中国同样在设法从俄罗斯买到这种发动机的生产许可。乌克兰对这一交易提出的条件是,中国购买250台这种发动机。
但是,除军售需要,双方拉近关系还有着强大的商业动机。如果中国希望建成新版"丝绸之路",即直达欧洲的铁路,那它就必须取道乌克兰或是俄罗斯。乌克兰远没有俄罗斯那样盛气凌人,因此中国对进一步进军东欧兴趣极大,东欧地区也有自身的发展需要,国际运输和通讯工程也让东欧和中国拉近了距离。这样一来,与生产成本较低的乌克兰工厂建立联系就比与西欧工厂建立联系划算,中国还能利用乌克兰、俄罗斯西部地区以及临近国家的规模庞大且日益发展的市场。
至于乌克兰方面,它迫切希望打入欣欣向荣的亚洲和中国市场,从而找到俄罗斯之外的主要经济伙伴,以抗衡莫斯科垄断或支配贸易的行为。亚努科维奇也的确承认,他希望扩大他所谓的乌克兰、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三方合作。此类合作项目将包括修建铁路运输网以便更快地交付产品,并包括由中国向计划修建的俄中天然气管线销售管道和压缩机。
与此同时,亚努科维奇还在争取中国对乌克兰庞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就像中国在中亚修建的那些项目一样。乌克兰的这些项目包括燃气涡轮项目,以及鲍里斯波尔机场和基辅之间的高速铁路。中国同意了乌克兰提出的增进联系的要求,两国元首签署了一份战略伙伴协定。他们还签署了总值35亿美元的交易,包括出资修建通往鲍里斯波尔机场的高速铁路、没有具体说明的能源交易,以及中国向乌克兰提供1200万美元的金融援助。
与此同时,白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也突显了明斯克的类似渴望,即与俄罗斯以外的国家开展经济和政治合作,以抗衡莫斯科的严酷压力。在过去10年里,白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额大幅增长。白俄罗斯还对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推行人民币的做法予以支持,并参与了中国2009年对多国总额6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这些贷款旨在为这些国家从中国进口产品创造便利。
此外,明斯克还帮助推动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以及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白俄罗斯已经成为一个便利的地点,中国企业可以在此协调对整个东欧的电信和基础设施出口。白俄罗斯需要投资,再加上它是被欧洲遗忘的角落,这些因素可能会使它特别愿意接受中国的如下提议,即推动在欧洲建立一个统一的出口加工区。
白俄罗斯还忠实地维护中国在国内政治事务中的主权利益(这一立场无疑要归因于两国都实行类似的独裁统治)。这一共识无疑为中国去年6月向白俄罗斯的项目贷款10亿美元奠定了基础。白俄罗斯希望用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来偿还贷款,北京同时也利用白俄罗斯来刻意提醒莫斯科——北京称俄罗斯对白俄罗斯的天然气要价太高,从而暗指俄罗斯对中国的天然气要价也太高。
在中国-白俄罗斯协议于2011年9月宣布后,俄罗斯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抱怨说,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之间就没有此类意义深远的协议,而白俄罗斯还是俄罗斯提议构建的"欧亚经济联盟"的成员。北京也一直极为密切地关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之间有关类似协议的谈判,这说明明斯克已经成为俄罗斯和中国之间进行商业较量的工具。
鉴于白俄罗斯的经济特点,北京要想挑起与俄罗斯的公开斗争很可能太冒险了。不过,这些协议凸显出,在中国的政策背后,商业、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动机是交织在一起的。中国当前的政策旨在与潜在伙伴建立永久关系,并争取影响这些伙伴的商业和政治决定。对中国核心价值观或中国发展的支持会收到回报,尽管回报并不总是能达到那些国家所要求的程度。但是,这些政府得到的回报似乎足以让它们理所当然地继续在中国进行政治和经济投资。而北京极为清楚地让莫斯科明白,它可以用其他国家取代俄罗斯,甚至连俄罗斯的军事系统也可以取代,这反映出莫斯科和北京的紧张关系正在暗中发酵。
当然,这并不仅仅与俄罗斯有关——中国还在欧洲获得了新的落脚点,并获得了可以增加对这些国家内政的影响力的平台。从这些角度看来,中国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关系——反映在最近的协议和元首互访中——体现着北京更广泛的外交政策战略。它们还体现出一些隐含的趋势,不止是中俄关系的趋势,也包括中国经济考虑的趋势——这些考虑或许最终左右着中国救助欧元区的正式决定。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0 comment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