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2年1月12日星期四

布鲁金斯研究所 中国不是前苏联

核心提示:今天,冷战已成往事,因此,任何美国政府,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不应该再把中国视作敌人。中国的确是一个困扰,一个问题,但绝非敌人。美国没有理由与北京对峙,倒是有很多理由去实现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合作战略。

原文:China Is not the Soviet Union
作者:Marvin Kalb
日期:2012/01/12
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http://www.brookings.edu/~/media/Files/Images/RC/C/CF%20CI/china_flag003_rc.jpg
【中国留学生挥舞着红旗,向前来美国访问的胡锦涛主席致意。2011年1月19日】

有一句谚语常被提起,"上帝一双眼睛就看到了麻雀的陨落",随着他的陨落进一步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要以上帝之名与中国对峙?

等等,Kalb先生。并不像你所说:美国仅仅是回应中国具有侵犯性地行为。难道你没有注意到中国海军,事实上整个中国军力的发展;他们公开对南中国海宣称主权;他们在非洲日益扩展的经济据点;以及中国在阿富汗不断增长的影响力;还有他们不断密切的同伊朗的关系,还有很多很多,不是么?的确如此,但是,这其中没有一个举措或行为能被明确认为是对美国核心利益的威胁,至少在目前的层面上是这样。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转变,从一个经济病号到一个世界经济的引擎,因此,这一切都可看做是有上述变化带来的合理扩张,无可厚非。

如果你去听华府官方的声音,当然不仅仅是左右两派的政客,还包括智囊团的分析和媒体评论。你很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正在取代过去的苏联并作为一个庞大的、强有力对手挑战着美国在世界的中心地位,而且若不对中国加以遏制,它必然对美国国家利益产生巨大威胁。但这种对中国政策的解读却与历史的呼声背道而驰。

你最近是否听过一些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辩论?一次又一次地,中国被描述成一个怀有敌意的、具有侵略性的、正在被放任的国家,并且下定决心要打垮美国的经济、偷走美国的工作岗位、策反美国的同盟国(比如台湾、韩国和日本)。另外,同样重要的是中国还抢夺美国在亚洲及非洲地区的应有地位,而且,中国正事实上在伊朗及朝鲜等地成为事端制造者的代理人。

这样的中国印象,并非共和党人独有。在奥巴马政府内部,反中国论调明显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成绩,那就是总统上星期宣布的新军事策略,据称要将美国以欧洲和北约为中心的军事策略重新确立为以亚太地区为重点,似乎让人想起了19世纪的美国人,那时的他们并不认为在亚太地区有重大国家利益。但,这一次为什么要改变呢?答案当然是不断增长的来自中国的威胁太突出了。美国最近部署了一个海军作战单元前往澳大利亚的北部沿海,这是一个小编队,但却异常高调的对外宣布,以便北京能听到到美国正在移动的力量。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这是对中国的一个警告。政府甚至正在考虑创立一个新的东南亚条约组织,过去它是作为一个壁垒,在冷战期间为对抗共产主义在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地区势力不断扩张而成立的。那么现在,为什么需要一个新的东南亚条约组织?答案仍然是中国。

几乎没有任何一段经历可以表明,中国正走上武力强权的道路,或者下定决心要与美国"大战十五回合"以寻求在太平洋的霸主地位。或许有一天,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会改写他们的"政治剧本",然后从根本上变革这种与西方对峙的战略。虽然可能性不大,但也许可能。在这期间让我们不要构想一个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存在过的敌人。中国在它的全盛时期,也只认为自己是中央之国——其余的世界诸国就像一个个同心圆环绕在周围、其余民众的实力及影响都在不断减弱。与之越近的国家,中国则表现出越多兴趣;反之,离的越远,则兴趣越小。这永远是兴趣与需求之间的微妙平衡。

美国不需要一个新的敌人,它自己本身就有太多的挑战,且都很实际和迫切。而中国也许会继续致力于成为一个"外交滋扰"和"商业暴徒",但它对美国绝对不是一个重大威胁——因为中国不是一个新的苏联。如果奥巴马总统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外交事务中的现实主义者,他就不应该再将中国看做潜在的敌人。我们没有理由与北京对峙,倒是有很多理由去实现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合作战略。

在1960年12月(译者按:时值中国三年大饥荒),一个年轻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通讯员向爱德华.R莫洛建议:美国政府应该援助中国,向正饱受饥饿的他们提供食物,而不是加紧对中国的军事制裁。这个想法被美国政府否决了,因为在冷战中他们把中国看做敌人。今天,冷战已成往事,因此,任何政府,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不应该再把中国视作敌人。中国的确是一个困扰,一个问题,但绝非敌人。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