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

时代和每日电讯 中国的那些短命建筑

核心提示如果用“短命”(Not Built to Last)来搜索有关中国建筑的新闻,Google的返回结果是……640万条,排在前面的是最近美国《时代周刊》的“世界版”和英国《每日电讯报》博客上的两篇文章,前者讲的是那些未到建筑寿命终结就被拆掉的房子;而后者则与昨天上海的高楼大火有关。这两篇译文见下


原文:Beijing Journal - Migrant ‘Villages’ Within a City Ignite Debate
来源:《时代周刊》
作者:JESSIE JIANG / BEIJING
发表时间:2010年11月10日
本文参考了译言网上的“同来源译文”
校对:@xiaomi2020


图片来源: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北京市中心长安街的建筑面貌可谓日新月异。这个月初,建筑工人对长安街上曾经引以为豪的地标建筑,北京凯莱大酒店悄悄地开始了拆除。这个酒店就在市区正中心的东面,离开天安门广场只有数街之隔。酒店在1990年落成,但它“现在已落后于社会的进步。”中国媒体称。很快,这里就要建起一座新的,更具国际都市气派的五星级酒店。

不断变化的城市面貌已成为众多中国城市中习以为常的景象。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中国每年完工的建筑面积达到20亿平方米,消耗了全球约40%的水泥和钢材;虽然中国的法律要求建筑的使用寿命需达到50-100年。而造出的建筑平均使用寿命才25-30年。同济大学建筑学教授郑时龄说,“这些数据肯定是危险的讯号。很显然,很多建筑被拆除不是因为质量原因,而是由于决策者们普遍的观念,就是新的东西一定比旧的好。”

将还没到使用寿命的建筑拆除,这种做法在中国由来已久。在“文革”的十年动乱中,无数历史建筑,包括最古老的孔庙都被红卫兵们毁于一旦,这些行动表示了他们对旧时代的坚决蔑视。“中国历史上,每当一个新皇帝即位,都会清除前朝遗迹清除。”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和研究院的主任庄伟民(音译)最近对《人民日报》说。“这种观念在我们现在的政府官员头脑中还很有市场。”

做起来可不容易。今年初,中国东部安徽省的一个贫困县,政府耗资1,500万美元让推土机铲平了一大片住宅区,为的是建造县政府的办公楼。这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批评声。另一件事发生在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仅三天,当地政府就搬进了耗资1,800万美元建造的办公楼,这又引起轩然大波。那场地震夺走了68,000人的生命,很多人因为住在豆腐渣房屋里,地震时因房屋坍塌而被压死。迫于压力,当地政府很快改口说他们打算将这幢新楼出售,然而至今也没有任何动静。

与此同时,中国飞涨的房价又刺激了建筑业,该行业的总收入每年增长18%,而政府在2008年宣布的总额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无疑又助了建筑业一臂之力。专家们担心过多的资金涌入房地产业,会增加劣质建筑项目和城市建筑中粗制滥造设计的数量。“几十年前,我们国家主要关心如何为人民尽快地提供住宅,从而产生了大量劣质建筑。”郑教授说。“而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现在的发展商则是无情地追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从而降低了建筑质量。”

其实,自从汶川地震中大量学校倒塌,造成5,335名学生遇难(官方统计)起,建筑质量就日渐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忧虑。去年,在上海,一栋即将竣工的住宅楼倒塌,并导致一名建筑工人死亡,这一事件被广泛报道。最后,有六个人因涉嫌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导致大楼倒塌,被判刑入狱。数月以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栋六层公寓楼倒塌。调查发现,建造大楼的钢筋结构,被偷换成了脆弱的铁丝。

对于如何延长中国建筑的使用寿命,郑教授说,主要是要克服人们普遍存在的对建筑物喜新厌旧的观念。通过政府的支持,他认为能做到。“过去,我们没有去优先保护老建筑,或者如何减少能耗和浪费。”他说,“现在真的应该重视如何建造使用寿命更长、风格不会过时的建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China's crumbling buildings: not built to last
来源:《每日电讯》博客
作者:Peter Foster
发表时间:2010年11月16日
译者、校对:@xiaomi2020


图片来源:AP 11月15日上海胶州路的一幢高层建筑失火

上海的高楼失火让我的后脊梁直发麻。最近刚刚不情愿地住进了高层建筑的我一想到,要是我住的30层高的楼失火,那简直最可怕的恶梦了

这场大火自然让人们将怒气对准了中国的安全标准的疏失。但是也让我想写一些关于中国的建筑标准的东西。

已经有很多文章谈到了中国的建筑大繁荣。对于钢铁、水泥和其他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可谓欲壑难填,中国的新兴城市中,新建筑差不多是以每星期升一层的速度在拔起。

最近政府的举动看起来是想降低房价,但是随着通货膨胀的高企,中国的房价是会持续高攀,还是开始破裂,让很多人都伤透了脑筋,对于新一波的中国投机商们来说还是前途未卜

我说的“新一波”,是指中国那些用贷款购买第二套甚至是第三套住房的业主们。而之前中国的房地产繁荣主要是靠那些想把闲钱用于投资房产的富人们带动的,注意他们已经离场了。

再很快的说一下,这些人人都爱的“投资聚宝盆”其实建筑质量是多么的差。建得越高,就越摇摇欲坠。

最近几个星期里,我在北京的朋友们的公寓中作了个小小的调查,看到的几乎普遍都是低质量的房子,唯一的例外是1970年代建造的“外交公寓”,虽然破败老旧,外表难看,但足够结实。

我自己现在住的198平米的公寓,6年前建造,而现在已经开始破败。上一个房东在去年可是以100万美金的价格脱手的,仅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

所谓的“实木地板”开始翘起,洗手间也开始漏水,上个星期我刚刚用了半吨的腻子糊上,外墙的水泥也有一些开裂脱落了。

我们在这里住了18个月,而在这段时间之内,围绕着小区的内部马路因为维修而被封闭,路上的鹅卵石开裂移动,原因是地基下沉。

更有趣的是这个小区被认为是北京最好的。在我搬起来之前,我不知道听到了多少人——是住户,不是开发商的朋友——谈论说这里的建筑质量如何如何好,与其他的地方比起来如何高档。

也是,北京的气候对建筑来说可能是世界最糟的了,寒冷的冬天、炎热的夏天,气温波动幅度在-20度到40度之间;考虑到多数的人购买的只是70年的租用权,你不由得疑惑几十年之后还能剩下什么

我猜这些地方会持续的翻新,甚至是推倒重建。这样经济学家们就会说这对于中国的投资拉动型的经济来说是大好事,但是在这种扩建中对环境来说,和所浪费的材料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点击这里订阅及墙内看译者;

看不到相关阅读?点击这里一键翻墙

相关阅读

  • 安装适合你的浏览器的红杏插件一键翻墙
  • 翻墙看《译者》https://yyii.org
  • 发送邮件到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订阅《译者》
  • 使用Google Reader猛击 这里订阅《译者》;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CC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