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0年3月19日星期五

纽约时报:中国来鸿:中国针对物业税的激辩

译文:纽约时报-中国来鸿:中国针对物业税的激辩

作者:Michael Forsythe
发表时间:2010年3月16日
译者:Andy Cheng 
校对:freetrans

【北京】中国首富宗庆后说,物业税将会伤及房产主,排名第16位的富豪王健林表示认同。排名第19位的富豪鲁冠球认为中国还没有为征收此税作好准备。根据《福布斯》杂志的最新排名,他们的财富加起来达到124亿美元,具有相当的政治影响。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也是全国人大代表或者政协代表 。中国的很多投资者和房产主都认可他们关于物业税的观点,该税种可能会在2011年开始的五年计划中推行。

“物业税不合适,”64岁的宗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说:“现在每个人都要付月度的物业管理费,物业税只会增加另一个负担。”宗是杭州娃哈哈饮料公司的董事长。

这可以称之为初期的“中国茶党运动”(Chinese Tea Party movement)。这个名称来自美国一些社会活动家对自己的称呼,他们抗议奥巴马总统和控制国会的民主党的支出和税收政策。这些群体取名于1773年波士顿举行的支持脱离英国独立的抗议活动。对不动产按年度征税将给地方官员们带来稳定的收入,使他们减少对土地拍卖的依赖。土地拍卖助长了投机,令房价在2月份同比增长10.7%,这是两年来最快的涨幅。

高纬物业咨询(Cushman & Wakefield)说,中国去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房地产投资市场。该公司是一家总部在纽约的房地产代理机构。

北京的官员们现在受制于一个新兴富裕阶层,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王健林是房地产开发商大连万达的董事长,65岁的鲁冠球是汽车配件生产商万向集团的董事长,他们以及宗庆后都与政府最高层有联系。在他们的公司网站上展示着与温家宝总理和其他领导人会面的资料。

46岁的潘石屹在香港表示:“有权实施物业税的人正是那些拥有物业的人”,因此物业税“几乎不可能”成为法律。潘是北京地产商soho中国的主席,他和他的妻子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排名第24位。

李成(音)认为,这些大亨们代表着共产党内日益扩大的分歧的一方。随着国家继续发展,分歧将会加大,大亨们和沿海地区产业将陷入与另一部分人的对抗中,这部分人试图对中国日益增长的收入进行再分配,并致力于发展内陆省份。李是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约翰·L·桑顿中国中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s 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的研究总监。

“这就是我所说的一党两派”,李说。

前任主席江泽民应对此负责,他在2002年改变了党的信条,鼓励私营企业主加入共产党。现在,财富上最成功的一些人正在体制内对政府的目标发出反对的声音。

他们与美国新茶党遥相呼应。美国新茶党的崛起部分是由于被奥巴马总统促进增长的计划所激怒,而宗庆后认为中国4万亿人民币(586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中存在大量浪费的支出。

65岁的王健林说:“如果你真的想促进经济,不要加税,要减税。”他说这话的时候就像前任总统罗纳德·里根。

财政部研究所所长贾康在北京表示:“富人的反对是有其原因的”,因为他们收入的大部分必须用于纳税。他主张由投资性住房和豪华别墅的所有者承担大部分税负的制度。

贾认为政府应当“为物业税的引入积极调查和准备”,开始可能是进行试点。

新的收入来源有助于遏制房地产投机。投机已经令住房短缺,有产生泡沫的威胁,这制约了中国经济,尽管它在第四季度增长了10.7%。

龙州资讯(Dragonomics)董事总经理葛艺豪(Arthur Kroeber)表示:“大家都认为,当前增长结构中房地产占据大部分来源,是不可持续的。”龙州资讯是一家经济咨询公司,客户包括对冲基金和财富500强公司。

葛认为,财政部和其他支持物业税的政府机构最终将胜过那些反对的官员——认为物业税会令自己的房地产投资受损——而占据上风。“他们会控制局面,会有混乱,而且是持久战,但我认为物业税将会到来。”

并不是所有中国的最富裕的人都反对物业税。54岁的王超斌是河南省的房地产开发商,他认为物业税可以让政府减免其他费用,但他补充说基本的住房不应当包括在物业税之内。

王超斌在2009年福布斯富豪榜上排名第251位,身家4.4亿美元,对物业税相当了解。他在纽约长岛(Syosset)拥有一套房子,去年的评估值是157万美元。根据长岛县(Nassau County)的记录,王支付了2.6万美元的地方税。华盛顿税收基金会的数据显示,长岛县的税负2008年在全美排名第二。

“全世界都付物业税,”作为政协代表,王超斌在一次访谈中说,“中国的经济要想繁荣,必须跟全世界接轨。”

彭博新闻

相关阅读:

最新消息

译者频道—热点专题—中国经济

译者频道—经济风云

译者频道—看中国

来自《纽约时报》的更多译文

译者“Andy”的更多译文

来源说明:本文1.0版本来源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
最新消息”、“译者频道—经济风云”、译者频道—热点专题—中国经济”、“纽约时报”、“译者Andy”索引。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