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0年12月23日星期四

福布斯 中国的两种产业模式

核心提示中国政府向那些只有少数玩家的行业投入巨大,它实行偏向中国公司的政策也就不奇怪了。
原文:Two Industry Models In China
来源:福布斯
作者:Jack Perkowski
发表时间:2010年12月16日
译者:iFreedom
校对:@xiaomi2020


外国公司在中国做生意变得越来越难,这方面令人心寒的报道几乎天天见诸报端。上周,《金融时报》的John Gapper写了一篇题为《中国抄捷径走向强国》的文章,讲的是,即便是大公司也要在中国面对重重障碍。

正如文章所说,西方国家的公司要得到合同,必须披露自己的技术秘密,然后,再与中国出售近乎同样产品的国有公司竞争。
文章写道:美国核工业集团西屋电气刚刚交出75,000份文件作为中国四座先进核反应堆建设合同的一部分……。一个公司要出让自己的知识产权给中国的国有企业,然后挤入中国国内市场的一隅,然后面对新的竞争者……这种模式愈演愈烈。这些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技术饥渴的中国国企违规的唯一案例。中国希望从世界工厂转变成为一个先进的经济体,为此,它运用自己市场的力量,通过“消化”他人的知识产权来抄捷径。国务院的一份报告要求“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照猫画虎,一个个地重塑全球产业,这一招真给力,而且,看起来没有哪个产业能幸免于此。

周三的《纽约时报》上Keith Bradsher发表文章说,外国企业在中国的风能产业几乎已经丧失了所有的市场份额,并且在全球市场上正快速输给中国新贵。

Keith Bradsher的文章说:
……中国新贵靠着从政府获得的低息贷款和廉价用地、该设备的主要买家——国有电力公司的优惠合同,已经抢占了85%的风力机市场……在政府的庇护下,中国公司已经崛起,现在几乎控制了450亿的全球风力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不过,这一新闻并非全是坏事。对于想在中国做生意的公司,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中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产业模式,需要不同的战略和策略去应对。

第一种模式中就有我已经从业15年的行业——汽车零部件。余许多其他的中国工业和消费者产品产业中,零部件产业有数百甚至上千的个体客户和竞争者,包括国企、私企和外企。除了一些重要的例外和资质外,这些产业的市场与世界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非常接近自由市场。但是国企能从国有银行获得优惠贷款,手握此资本运营企业,政府本身几乎不直接往这些产业投钱——这一区别十分重要。中国政府关心这些产业的发展,但是不一定要费尽心思地掌控它们的发展。

落入第二类产业的运作模式大有不同。这些产业包括能源、电信、铁路等只有少量大客户的行业。在电力行业,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在铁路行业,主要的实体是铁道部、中国铁建、中国南车。每种产业都不同,但是,主要的客户往往是大型的、中央政府所有或控制的组织机构

第二个重要的特点是,政府正在往第二类产业投资数十亿美元。在未来五年,中国每年将投入约1000亿美元发展铁路;中国最重要的核电公司,国有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未来十年计划投入1200亿美元扩大自己的业务,等等等等。

中国政府向这些行业投入如此巨大,它实行偏向中国公司的政策也就不奇怪了。其他国家可能会说,如果换做它们,市场会更开放,但是即便像美国这样通常被认为是开放市场的国家,当政府有大规模投资的时候,也会采取类似的政策。中国更甚,它有既得利益,将它的投资尽可能拉长。众所周知,中国公司由于管理者的低成本观念,比起外国公司,甚至包括在中国设厂的外国公司来说,更具成本优势。

每一种产业模式都给外国公司带来一系列挑战,外国公司必须考虑到这些差别,以形成自己的战略。

在像汽车零部件这样的产业,外国公司的竞争对手有成本优势,先天更熟悉中国市场。在这些行业,最好的战略和方法就是本地化管理。如果外国公司想在中国成功的话,它的管理层必须与它的客户和同行有着相同的成本观念。对于第二类产业,外国公司不仅要本地化管理,还有必要与有实力的中国本地公司合作。

中国只有两条规则,第一条,“一切皆有可能”,第二条,“一切皆不容易”。不管什么行业,外国公司都有可能制定出取胜中国的战略,但是不要把这想的很容易。这个很快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的市场对企业来说利益攸关。

点击这里订阅及墙内看译者;

看不到相关阅读?点击这里一键翻墙

相关阅读

  • 安装适合你的浏览器的红杏插件一键翻墙
  • 翻墙看《译者》https://yyii.org
  • 发送邮件到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订阅《译者》
  • 使用Google Reader猛击 这里订阅《译者》;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CC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