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0年10月1日星期五

纽约时报 林培瑞 势不可挡的声音

核心提示韩寒所写的关于“反日游行”的博客虽然在贴上50分钟后就被删除,但是它已经在网上传遍了全世界。

原文:A Message Too Powerful to Stop
来源:纽约时报 观点
作者:林培瑞(PERRY LINK)
发表时间: 2010年9月29日
译者:ZJL
校对:@xiaomi2020

直到最近,在中国公开谈论政府仍然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相当的不同,但是过去没有媒体传递这样的信息。现在有了互联网,这样的信息能够出现并传播开来。虽然它们有一部分信息会被屏蔽,但是并没有被完全阻止。

28岁的韩寒,他的博客可能是中国被阅读最多的,本月在博客上他以堪比伊索寓言的机智写到: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国家就是一个女人,执政者就是占有她的男人,有幸福美满的,有相处和睦的,有家庭暴力的,有关系紧张的, 有离婚再嫁的,有不能改嫁的,但无论如何,你爱一个女人总不能连她的男人也一起爱了去。”

韩寒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中国的“异见人士”。他的文章隐晦深刻,喜欢用年轻人的“酷”词,他们也是他的博客的主要读者群。这样的写作可以绕过官方审查机构的封杀,就像对待异见人士那样。他的不同还在于,巨大的读者数量。如果一篇发在互联网上的文章能得到20万的点击量,一位异见知识分子就认为算幸运了。韩寒的文章经常会得到超过100万的点击量,同时还有成千上万的读者评论留言。自从2006年11月他开通博客以来,他的博客已经得到了4.21亿的访问量。他巨大的读者群对他也是一种保护,因为中国的统治者会考虑关闭他的博客可能会带来的反抗规模。

9月18日是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件”纪念日,韩寒写了一篇言辞锋利的文章评论中国的反日愤青。9月8日,一中国渔船在有中日双方争议的钓鱼岛海域与两艘日本海上安保厅的巡逻艇相撞。日本官员将中国渔船船长带回日本并拘留,此后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出现了捍卫民族自豪感和领土完整的街头游行示威。

在中国反日抗时常发生,中国的统治者通常会欢迎,并将它们当做一种中国共产党引导公众舆论的手段,还可以转移民众对国内诸多矛盾的注意,例如: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环境危机。但是这些反日示威者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他们强调了抗议这一行为的合法性。

在博客上,韩寒这样评论了对本月钓鱼岛事件的反日抗议:

“我认为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分为三个阶级,那就是主子,奴才和狗,而我们往往一人饰两角,至于饰演哪两个角色,我想不会有人觉得他在演主子吧。前一阵子,主子需要奴才去附和和伺候,但是现如今,主子需要狗去吼两声,因为在狗的逻辑里,无论主子怎么对待它,只要有外人来犯,狗总是该看家护院的。。。。。。纵观事态发展,领导的内心似乎并不愤怒,领导只是觉得窝囊,那自然,我们也只能跟着觉得窝囊,你哪有上街去表达窝囊的,那岂不是更窝囊。领导没面子的时候,我们给他们长脸,但领导有面子的时候,我们被他们掌嘴。我被欺负,我不能游,你被欺负,你让我游,我又情以何堪。”

韩寒接着对政府评论道:

“你也别说这种民族国土大事应该是 我们一起被欺负了。。。。。。在我国,老百姓自己都没有一寸土地,所有的一切,都是问政府租的,所以,理论上,这事对我来说,就是我的房东在和别人就一块在地上的瓦而争执,这块瓦的确是风大的时候从房东的房顶上掉下来的,但房东也不敢去捡,因为可能要和隔壁人家打架。那我等租客在里面搅和什么呢。无土地者要去为他人争取土地,无尊严者要去为他人捍卫尊严,这样的人多少钱一斤?一斤多少个? ”

此文最后韩寒以讽喻方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一个对内不能和平游行的民族,他的对外任何游行是完全没有价值的,那只是一场集体舞。”

中国当局显然不敢关闭韩寒的博客,但被韩寒贴上网50分钟之后,它们的确将删除了这篇博文。虽然只有五十分钟,已足以在推特中文圈里传播。它是推特中文圈上周热文,并传遍了全球。

作者简介:林培瑞(Perry Link),美国著名汉学家,1976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术涉猎广泛,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史、大众文化、二十世纪初中国通俗小说,及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精通中文、法文、日文,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系教授、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 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教授。林培瑞是美国汉学家中与中国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位“中国通”之一。1972年,在有着“乒乓外交”之称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时,林担任中文翻译,此后不久,他到中国访问一个月1970年代末。1989年 “六四”期间,林培瑞担任美国科学院中国办事处主任。他是《中国“六四”真相》英文版的编辑之一。自1996年以来他被中国政府列入拒绝入境的名单。

译注:斜体字均为韩寒博客原文。 

相关阅读:

  • 墙内看《译者》https://yyii.org
  • 发送邮件到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订阅《译者》
  • 使用Google Reader猛击 这里订阅《译者》;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CC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