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印度斯坦时报博客:中国对印度耳语

核心提示跟踪上周的印中关系就好像在研究情绪波动
原文:HT Blogs: Chinese whispers on India 
作者:Reshma Patil
时间:2010年9月5日,下午8:36
译者:David Peng
校对: Große Fuge
跟踪上周的印中关系就好像在进行情绪波动的研究。

星期三下午11时30分:中国官方新闻机构否认近1万1千名解放军战士部署在巴控克什米尔的争议地区——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北京的否认同样引起争议,它称该地区为‘巴基斯坦北部地区’。

星期四,上午9时30分:记者注意到,印度和中国金融高官面对面坐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承诺结成全球金融事务统一战线,互相帮助消除贫困。

星期四,下午2时45分:记者注意到,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否认相关媒体的报道:北京拒绝向一位印度军队将军发放签证,仅仅因为他掌管查谟和克什米尔邦[Jammu and Kashmir]。“看完报道,我们曾向主管机关确认。相关的媒体报道是不正确的。”她说,北京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居民的签证政策保持不变,即,尽管新德里提出抗议,中国仍将签发单独装订签证给这些居民。

周五上午:印度和中国环境官员在北京发布声明,承诺将共同努力,拯救濒危的老虎。

星期五下午:印度驻华大使会见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对中国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的‘存在和活动’表示关注,抗议将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称为“巴基斯坦北部”。中国官方媒体没有报道这则新闻。
上周日,印度斯坦时报分析了中国目前的印度政策制定和极端起伏的关系。在这里可以读到这则分析。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仍然对最近与印度的争端保持沉默。强国论坛不出所料地将双方的紧张局势归咎于印度媒体的创造。上周,我们联系了一些中国分析家,但他们没有回应我们的采访要求。因此,中国对印度的看法不得不从中国以外来找。

这里有一份研究印中关系的最新文件。我通过邮件采访了作者莫汉·马利克[Mohan Malik],一位在夏威夷亚太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印中问题的专家。

以下摘录他认为中国是如何看待印度的:

他说:“中国认为,印度是一个内在的不稳定政体,其社会宗教分裂不可调和,领导层乏力,易于为代理人所控制;这一情况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北京看来,印度的经济和军事崛起,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霸权延伸,阻碍了后美国时代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新秩序。

中国在亚洲长期增长的强权地位,依赖于周边都是弱小国家。这一目标无疑将印度放在对抗中国的位置。中国要扼杀在萌芽状态的任何来自印度的潜在挑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一贯奉行‘遏制印度’的战略。

到2005年之前,中国官方媒体从未提及藏南地区(阿鲁纳恰尔邦),也未谈到过‘1962年战争的未尽事业’。中国政府或官方媒体从未声称解放军‘1950年和平解放西藏是不完整的’或者‘还有一部分西藏领土尚未获得解放’。

复活老问题,制造新争端,从而使对方失去平衡,提高谈判筹码,是中国治国策中一项古老的谈判技巧。中国的战略著作表明,随着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变得更加强大,其对印度会变得更好战。

中国军方始终在中国对朝鲜半岛,台湾和印度政策中起到关键作用。现在我们看到解放军在北京的南中国海/东南亚政策上也扮演了同样自信的角色。

军队的官方媒体已经开始攻击所谓的印度霸权,一些出版物在暗示对抗。北京感觉到,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反华岛链(美,日,越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印度可能是最弱的一环。一些鹰派中国军事策划者相信军事摊牌的必然性,以便在未来20年放倒印度。

因此,对于印度而言,‘生活在危险的中国阴影之下的十年’始于2011年。连接巴控克什米尔和西藏的新的铁路基础设施项目,旨在加强中国的军事实力,使中国得以干预下次南亚次大陆战争或中印战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未来中国和印度可能再次陷入另一次战争,以导致半个世纪前1962年那次边界战争同样的理由。从阿富汗到缅甸,喜马拉雅地区的地缘政治危机正在形成之中。

印中关系将继续,通过竞争,紧张,穿插着无休止的谈判,并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有限的合作。

双方将采用各种战略姿态出招,获得优势或扩大势力范围。据中国分析师戴兵说,‘两国之间的热战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冷战已经变得越来越有可能。’”
  • 墙内看《译者》https://yyii.org
  • 发送邮件到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订阅《译者》
  • 使用Google Reader猛击 这里订阅《译者》;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CC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