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0年5月6日星期四

经济学人:美国金融管制:掉期交易之痛

原文:Financial regulation in America:A pox on your swaps| The Economist
译文:经济学人:
美国金融管制:掉期交易之痛

来源:经济学人印刷版
发表时间:2010年4月29日
译者:Andy Cheng(@adianch2010)

银行面临比很多人的预期更严格的衍生交易管理




近期国会山所有的姿态表明,金融改革即将到来。本周,共和党人连续3天阻止了一项要求在参议院开始讨论金融监管法案的动议,国会多数派领袖哈里·瑞德(Harry Reid)谴责这一阻碍行为是“荒谬和令人震惊的”。僵局最终在4月28日打破,反对党的参议员们担心被视为银行家的朋友,同意让讨论继续。


该法案目前很可能以某种形式获得通过,时间最快可能是在5月底。但由于两党的主要谈判者在双方谈判中陷入僵局,很多重大问题仍有待研究解决。其中之一是陷入困境的金融巨头的处置问题(尽管双方在某些要点上已经相当接近)。另一个问题是共和党人担心拟议中的消费者保护局(consumer-protection bureau)将会产生过度管制的后果。第三个问题就是衍生品。



这些问题中,衍生品问题尤其令华尔街惊慌失措。直到最近,银行还认为他们了解未来会发生什么:一些意料中的变化,包括标准化的、可通过中央结算公司(如果一方违约,可为交易提供保证)进行的场外交易(OTC)双边合约;更具流动性的标准化合约互换交易;对太过个性化而无法清算的衍生品要求更高的资本和保证金。



然而,最近几周,情况有所改变。对高盛发起的欺诈诉讼矛头直指综合衍生品(synthetic derivatives),令那些希望抑制过度创新工具(exotic instruments)的人为之鼓舞。4月21日,监督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参议院农业委员会通过一系列分外严格的衍生品条款,其关键要点将作为主(监管)法案的一项修正案而提交讨论。



最具争议的是第106条款,该条款禁止拥有联邦贴现窗口通道的机构——例如银行——进行掉期交易或使用掉期交易来对冲自身的风险。这至少会迫使银行将其衍生业务转入非银行分支机构,然而也有人将该条款解读为彻底禁止(衍生业务)。某些人认为106条款只是一个讨价还价的筹码,如果共和党做出让步,作为回报就会将该条款删除。但银行家们的情绪有些急躁。白宫虽然对禁止掉期交易有些不快,但没有公开表示反对。



仅5家机构就占据了美国金融企业衍生品95%的份额。其中,摩根斯坦利最不需要担心,因为它的掉期交易已经由非银行分支机构承担(见下图)。对于其他公司,业务的剥离成本相当大,因为银行控股公司通常比银行分支机构的融资成本更高。估计所需要的额外资本从200亿美元到数倍于这个数字不等。




这是将一棵摇钱树扔在悬崖边上。对于华尔街的巨头们,衍生品交易已经成了最赚钱的业务之一。2009年,这种业务产生的收入据称大约是226亿美元。JP摩根大通表示,2006-2008年,投资银行利润的1/3来源于衍生产品的场外交易。



监管者也很头痛。这些规则可能驱使衍生产品转向离岸市场,那些地方他们无法控制。美联储不会乐于在未来的外汇掉期市场上依靠非美国的银行作为美元媒介。将掉期交易推给新的机构可能只会创造出一种新类型的大而不能倒公司(too big to fail)。


即使106条款被删除,其他一些与衍生产品相关的争议问题仍然存在。监管法案相当苛刻,要求所有的合约都在交易所进行交易而得到集中清算(部分是源于对工会游说的回应,工会谴责衍生产品的场外交易应当为养老基金贬值负责)。一定程度上,如果交易量和价格得到实时披露,监管法案会受到欢迎。交易所有望从中获益(参见文章)。



但一些银行家担心这等同于方柄圆凿(格格不入)。某银行家协会主席认为强制在交易所交易是“一种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终端用户们”——那些使用衍生产品来对冲风险的企业,如航空公司——“并不是真的拥护”,他说。



这些终端用户大约持有场外交易衍生品余额的10-15%,其中很多用户也想要求得到清算豁免。他们争辩说,没有衍生交易的话,贸易结算对担保要求的不断增长将会使得要他们要对冲每天的风险变得更为昂贵。现在看来,某些商业企业可能获得豁免,而其他企业——如需要对冲糖价波动风险的糖果制造商——将不会得到豁免。人们也在寻求其他类型的解决办法。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曾努力游说,以避免为其当前账面上600亿美元的衍生品交易追加更多的抵押品,但至今仍未见效。


监管者也有更进一步的担忧。在本周发布的一份备忘中,美联储抱怨法案的用词过于“硬性”,没有为市场的发展留下优化规则的空间。美联储还认为立法不必限制监管者之间的数据共享。但最为烦恼的还是银行。他们担心公司被迫分割将提高成本,可能会将市场拱手让给国外的竞争者。或者更糟糕,不得不通过德意志银行之类机构来对冲利率风险。此类担忧或许会被证明是杞人忧天。但几个月前,任何人都没有预料到一个更严格的管理体制可能就要来临。


相关阅读: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出版公司,译文1.0版本来源译者的志愿翻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
最新消息”、“译者频道—看世界”、“译者频道—经济风云”、“译者频道—时事评论”、“经济学人(稿源)”、“译者Andy Cheng”索引。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