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혈맹서 애증까지:고수석의 북・중 돋보기]⑤ 왕자루이 와 김정일
译文: 【从同盟到交恶:中朝关系凸视镜】⑤ 王家瑞与金正日
作者简介:고수석,韩国《中央日报》社会部•全国部统一文化研究所北朝鲜问题记者。《中央日报》战略企划室 次长。高丽大学博士(博士论文:“北朝鲜•中国同盟的变迁过程和危机”)
按照计划本周的专栏文章应该是《江泽民与金正日》的最后一篇,不过2月8号中国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访问朝鲜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因此写了《王家瑞与金正日》。《江与金》改为下周发表。
金正日最喜欢的中国人是谁?
是王家瑞。王家瑞也是中国政府中最能读懂金正日心思的人。王家瑞访问朝鲜,金正日一定会接见他。王的和善的言辞与表情也赢得了金正日的好感。
在中国共产党内,对外联络部长并不居于权利中心。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下属五名部长(宣传部、组织部、办公厅、对外联络部、统一战线部)中,有两名部长不是政治局委员(办公厅主任、对外联络部长),王家瑞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25名政治局委员——包括9名政治局常委——是真正统治中国的一群人,宣传部长刘云山(1947~),组织部长李源潮(1950~),统一战线部张刘延东(1945~)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而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1955~)是被称为“胡锦涛的曾庆红”的人物,绝对的实权派。与他们不同,王家瑞没有什么实际权力。
对外联络部长的职责是在国家正式外交之外开展“党对党”外交,因此主要负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政党交流。社会主义国家之家除了需要正式外交,还需要“党外交”,特别是中国与北朝鲜,自1946年10月6日建交后就一直在进行政党外交,所以与外交官气味浓厚的外交部长相比,金正日更喜欢中国的对外联络部部长。中国在需要解决与朝鲜的外交问题时也倾向于将对外联络部长派往朝鲜。所以可以说王家瑞担任的是中国两国领导人的信使的职责。
王家瑞与金正日的缘分开始与2001年1月。2001年1月金正日访华,刚从青岛市长调任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的王家瑞当时在丹东接待了金正日一行。最近刚刚就任中国驻朝鲜大使的刘洪波,去朝鲜之前担任的就是王家瑞当时的职务。从那之后,2001年2月、2004年1月、2005年2月、2008年1月、2009年1月、2010年2月王家瑞六次访问平壤,每次都见到了金正日,特别是金正日患脑血管疾病倒下之后的那次。2009年1月王家瑞访问朝鲜引起全世界关注,他与金正日握手的照片成了金正日证明自己身体健康最有力的证据。也通过那次访问,全世界都认识到了王家瑞的重要地位。本次访问朝鲜(2010年2月8日),也无疑会对朝鲜今后的政策带来重大影响。
王家瑞这次访问朝鲜的目的何在?
中国新华社报道的理由是“王家瑞向金正日转达了胡锦涛主席的口信,并邀请金正日在适当的实际访华”。王家瑞这次访问朝鲜让去年末一度传的沸沸扬扬的金正日访华说再次成为大家的话题。那么,王家瑞访问朝鲜真的就像新华社报道的那样,为了表示中国希望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原则立场吗?分析一下两国的心思就能解开疑惑。
先来看看中国的立场。
第一, 中国今年最大的事情是上海世博会(5月1日~10月31日)。从韩国仁川港到上海的距离是9000km,飞行2小时即达。但是,这段海域离北朝鲜也非常近。2010年1月,北朝鲜连续发射炮弹,已经威胁到了NLL(南北军事分界线 译者注)海域的飞行。中国认为这是朝鲜在表达对自己的不满。因为北朝鲜已经数次向中国表示了关于中国对朝经济援助的不满(中国看美国脸色对朝鲜展开援助)。中国有必要得到朝鲜的理解,派王家瑞去朝鲜再合适不过了。
第二, 中国无法放弃六方会谈。中国作为六方会谈的召集国,希望给国际社会留下“负责人的大国”形象。与布什政府对北朝鲜的强硬政策不同,奥巴马主张用对话的方式和平解决。但是六方会谈却一直没有恢复和谈,这样中国很着急。2009年8月,克林顿访问了朝鲜,2009年12月美国特使也访问了朝鲜,中国想趁二人访问朝鲜营造的良好气氛重开六方会谈。
那么,北朝鲜的立场又是什么?
第一, 北朝鲜粮食危机愈演愈烈,平壤也出现了饿死者。雪上加霜的是南北关系恶化,来自韩国的援助断绝,朝鲜现在只有中国这一棵救命稻草。北朝鲜也不希望2000年以来形成的南北关系缓和状况再回到原点。所以就必须考虑提供援助的中国的意见。金正日接受了王家瑞的访华邀请正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 随着朝美关系缓和,重回六方会谈的“名义”也有了。金正日派北朝鲜外务省副相3月访华,表示了六方会谈将重开的意思。金正日还想趁自己今年身体好,设置平壤-华盛顿联络办公室。为此也需要中国的理解与协助。
金正日与王家瑞的会面伴随着两国关系的潮起潮落,不过二人也都在考虑对方的需要。两人这次公开会面,虽然没有达成具体的成果,但是可以断定的是,到了3月份,中朝、南北关系肯定会有重大变化。
相关阅读:
译者的“jjtily”专题
来源说明:本文1.0版本来源译者的志愿翻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中央日报”、“朝鲜”、“jjtily”索引。
0 comment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