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2年1月30日星期一

《译者》每日原文推荐 – 2012/1/30

春节过去了,上周因节日缘故,原文推荐没有定期出现。现在我们将上周以来的所有推荐结成一帖,供大家参考。翻译之前请确认译者网站上是否已有相同译文,尽量避免重复劳动。另外,我们在用G+(https://plus.google.com/u/1/113701623246327997042/posts/)上的+1功能请大家为【荐译】内容投票,得票多的会被优先翻译,还可以在那儿查到某篇是否已经被认领,欢迎大家多多参与。多谢!

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译者》 (iyizhe@gmail.com)以便与大家共享。欢迎使用邮件组Google Reader和推特(@yigroup@xiaomi2020)跟踪我们的最新消息。

【时政热点】

美联社:绝望和镇压在西藏孕育着更多的暴力冲突——"由于在面对个人和平抗议时没有做出建设性的回应,中共在为大规模的暴力抗议制造条件。"

美联社:西藏地区加强戒备,受伤的藏人躲藏起来——藏人称警方在甘孜地区开枪之后,有三十多名受伤藏人躲入寺庙。而警方已将那里包围起来。当局称开枪原因是藏人冲击公安局。

法新社:专家称西藏骚乱地区一向有着强烈的独立倾向——最近骚乱频发的甘孜和阿坝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独立意识非常强的康区,面积接近英国,约有150万藏人。

路透社:两名被柬埔寨遣返的维吾尔族人被中国判处无期徒刑——这两人是2009年新疆躁乱后逃到柬埔寨要求避难的。

《纽约客》中国来信:艾未未的软禁与缺席——记者欧逸文对艾未未的最新采访。"警察每星期都来,要不然就是我去派出所,接受教育。"

《纽约时报》:艾未未,一位异议分子的演变——纪录片《艾未未:道歉你妹》的导演撰写的文章。她说如果没有互联网,艾未未的故事会完全不同。

《洛杉矶时报》:2012年桑丹斯电影节:关于艾未未的纪录片观影成为政治事件——在电影节上放映的《艾未未:Never Sorry》将政治和抗议引入一个新的场合:电影院。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不要再折磨高智晟了——纽约大学教授孔杰荣的评论文章,回顾了维权律师高智晟被政府酷刑迫害的经历,呼吁中国当局按法律行事。

《外交学者》:2012年,中国龙会开口咬人吗?——对于政府眼里的异议人士,中国当局在2012年发出了严厉警告:严厉镇压,关入大牢。

《经济学人》:危险的一年——中国的经济条件和社交媒体使得抗议事件越来越常见,而如今对中国的当权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

未来可能性:另起炉灶——抗议、民主和中国的宗族组织。作者详细分析了乌坎村民抗议的组织形式,认为其中突出的一点是宗族化组织管理。这对其他村镇的群众抗议有借鉴作用。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博客:乌坎的抗议并非想许多人想的那样具有颠覆性——《中国特色的抗议》一书的作者谈对乌坎抗议的看法。他说中国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式的抗议是受到儒家对权威的观念所影响的结果。

《纽约书评》:长平专访:民主属于中国吗?——记者与长平的问答录,谈及文革、六四、艾未未、韩寒、乌坎、香港。。。

《每日电讯报》:2012年达沃斯:中国呼吁对其改善自身形象的努力多些耐心——如果不改变"新殖民主义者"、"资源掠夺者"、"知识产权窃取者"的形象,中国的海外投资在国内和国外都会引起政治问题。

《纽约时报》:韩寒的180度大转弯?——作者对韩寒最近三篇博文引起的争议进行了评论。他认为韩寒说的非常到位,中国最深刻的问题是文化和社会方面的问题。改革比革命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BBC晚间新闻:主持人与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的对话视频。刘称中国不能算共产党国家,谈中国对伊朗核计划的态度,以及对艾未未税案的看法。感觉上水平比前任傅莹差一截。

《华盛顿季刊》:中国新左派的影响和空想27PDF)——2008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的新左派宣判了市场化政策的失败,强调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强化国有公司。但他们提出的措施不一定能解决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甚至可能加剧社会不稳定。

《大西洋》月刊:"和平演变"20年之后,中国再次面临历史性的时刻——20年前,邓小平开始南巡,以改革开放反击政治保守派。如今中国再次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只是现在的反对派是既得利益集团。

外交关系委员会:中共政治局明白些什么?——他们明白自己对中国百姓的头脑没有绝对的掌握。他们明白革命未发生时看似不可能,而一旦发生则会令人感到不可避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要把那些在网上贴篇散文或诗作的人投入监狱的原因。

《国际先驱论坛报》:中国即将变得死气沉沉——2012年是中国政局交接的一年。为了力求稳定,当局不会采取任何可能导致大量失业、增加通胀或引发不稳定的激烈改革措施。

《外交学者》:北京的外交政策令中国受到伤害——中共把自己统治权的安危置于国家的安危利益之上。对于专制政权来说,这是司空见惯的,但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外交学者》:"走狗"当道——最近,大陆客在香港地铁吃东西引发的纠纷,以及随后孔庆东教授对港人的怒骂引起了不小的喧嚣。然而,在热闹的背后,中港台地区人民在彼此关系上的矛盾却不能不引起注意。

《华尔街日报》:蛟龙之年——2012年里值得注意的中国海军的12个动向。

《商业周刊》:中国6.5万吨的机密——对中国第一艘航母前生今世的详细报道。

《纽约时报》:中国加紧控制微博,反对派人士则将推特视为自由的天堂——虽然2011年微博很火,但是其言论审查让很多异议人士转而利用自由的推特。

《华尔街日报》:推特要想被中国解封,都需要做些什么?——最近推特宣布在不同国家将进行有选择的内容审查。此举在中国的推友中引起不少反对意见。艾未未称"推若审查,我即停推"。

《自然》杂志:中国的文化历史阻碍了科研的进步——清华大学教授宫鹏发表的专栏文章,认为中国学术论文虽然数量增加,但质量不高,学术道德问题相当普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

《时代》周刊:空气污染的政治化:严重的污染如何缓慢地改变着中国

《卫报》:优酷帮助中国电影人绕开审查——网络视频服务在中国的兴起,使得有些电影人选择不在电影院放映,直接把影片放到优酷或土豆之类的网站上,以避开内容审查。

《纽约时报》:美国休斯奖显示出中国在科研领域的进步和吸引海外科学家回国的努力取得成效。——该奖授予在美国完成学习后回祖国开展科研的人员。今年有7位中国学者获奖。

【国际外交】

路透社特别报道:湄公河上华人被杀事件与血色外交——记者对缅、泰、老交界处的湄公河金三角地区做了深入报道,分析了当地毒品、赌博、地方势力在中国船员被杀事件中的可能角色。

《国际安全》:中国的世纪?——为什么美国的优势会继续保持下去。(47页图文PDF)。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崛起"是世界新闻媒体谈论最多的话题,超过"911"袭击和伊拉克战争。但是作者通过对经济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是美国在可见的未来不会被中国超过

《每日电讯报》:挪威想阻止中国加入北极委员会——因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刘晓波,中国对挪威采取了外交和经济报复措施。如今挪威有了报一箭之仇的机会。

《外交政策》:双赢世界的终结——《零和的未来》一书的作者讲述为什么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来说是一件坏事。他认为中美关系一向是既有合作也有对立。而如今对立的趋势占据了主要地位。

《纽约客》:中国和国情咨文——在过去的几年里,奥巴马的国情咨文总是离不开中国。今年也不例外,只是口气变得更强硬。但是在表面言辞的背后,中美其实面临着类型相似的根本问题。

半岛新闻:元?还是不元?这是个问题——由于中国资金和生意的涌入,津巴布韦目前正在考虑将人民币定为其国币。

《商业内幕》:美国在这八个工业领域里已经输给了中国——包括钢铁、汽车行业和高技术出口等行业。

【经济金融】

卡内基基金会:中国爆炸性的债务增长不可能再持续多久了——北大外籍教授认为中国最大的投资过剩并非房地产行业,而是基建投资,并由此造成了巨额的债务负担。

《纽约时报》:苹果的iPad以及中国工人的生命成本——对苹果在中国的生产厂工人劳动条件的长篇报道。"现在人们对新iPhone的兴趣远高于对中国的劳动条件的关心"

《纽约时报》:中国,求求你,买我们的东西吧!——对于美国商人来说,中国既带来繁荣也带来失望。富裕起来的中国并未象预期的那样大量购买美国货。作者分析了这背后的原因。

【生活百态】

《纽约时报》:在中国,一所教授藏族文化的学校成为罕见的奇迹——在青海,一位担心西藏文化失传的活佛创建了西藏文化中心,以藏文传授知识。给他的学校捐款的,有不少是汉人。

法新社:中国的城市化如火如荼,但代价有多大?——中国的发展也许在经济上可以持续,但是在文化和生态上,则未必如此。新建的城市并不舒适。

《纽约时报》:中国的灰色收入加剧了贫富差距——学者王小鲁认为中国富人隐瞒了自己的收入,而贫富差距实际上远超过政府所承认的程度,已构成了敏感的政治问题。

《经济学人》:中国的劳动力:十亿工作者——对中国人口结构数据的分析:虽然去年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出现下降,但劳动力的绝对数字还在增加。

《大西洋》月刊:思乡:为什么中国的民工要在四十天的时间里总共完成32亿次行程

中国立场博客:春节期间到未来岳父母家过年的经历——博主跟随中国女友到她的山东老家过年,被亲戚朋友们反复问及结婚事宜,体验了一回典型的中式"关怀"。

《国际先驱论坛报》:达沃斯成为中国"侯鸟"的歇脚点?——参加达沃斯论坛的中国富商越来越多,但是其中可能有不少人在谋求离开中国,达沃斯只是他们的歇脚点。"你只有跟政府合作才会变富。如果你停止与政府合作,你就挣不到钱,还可能会失去一切

《纽约客》中国来信:中国人会抗议iPhone?——富士康的工人在美国引起很大关注,但是他们的境遇在中国已不是新闻。财富已将中国公众划分成了众多等级,使那些为买iphone而彻夜排队的人们,不愿去想那些流水线上的工人。

中国辩论博客:哈佛公开课"中国的传统和演变"上线。一共37课,每课50分钟。其中最后7讲是新中国到现在的历史。具体课程地址是:http://cdn.dce.harvard.edu/openlearning/hist1825/

路透社:中国大片《金陵十三钗》在美国票房不佳——制片成本达九千万美元的《金》片,在美国首映周末的票房只有4.8万美元,平均每家影院只有1600美元出头的收入。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