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0年12月17日星期五

华盛顿邮报 卢宜宜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抗议

核心提示如果网络能让政府变得更尊重民众呼声的话,那么它将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原文:Chinese Protest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来源:华尔街日报 中国实时报
作者:卢宜宜
发表时间:2010年12月14日
译者:xccds1977
校对:@xiaomi2020


中国民间社会的专家之一,卢宜宜,探讨了政府官员的信誉衰退问题。卢女士是诺丁汉大学的中国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英国皇家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她是《中国非政府组织:依附性自治的兴起》一书的作者(Routledge 出版社 2008年出版)。

围绕着互联网是否会给中国带来民主变革的争议颇多。乐观主义者认为,互联网促进了政治动员和公民的行动主义,提供了更好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创造了更大的言论自由空间,迫使政府更为开放,而且使民主倡导者有机会传播其理念并使他们能够互相联络。

怀疑者指出,技术只是工具而已。网络空间中的活动并非是现实世界中的政治程序的替代品。

最后,悲观主义者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实际上更可能有助于产生野蛮而非文明社会,因为民族主义和极端观点有着更大的影响力。社会可能会两极分化,并走向分裂。一旦人们可以在网上发泄不满,他们就变得不那么倾向于参加现实世界的民主斗争。政府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更加严密地监控支持民主的各种活动。

而对更广泛、更长远的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可能还不能下定论,它显然已促使中国政治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民众的抗议行动及其结果。

在中国虽然每年都发生成千上万的抗议,但许多抗议未能达到目标。(如蔡永顺所做的)研究表明,在同等条件下,抗议的规模越小,迫使当局满足抗议者要求的可能性就越低。当抗议者无法聚集起大量人群时,地方政府更有可能对其简单地不予理睬或进行镇压。然而互联网使得少数人的抗议活动,甚至仅仅一个孤独的个体,也能吸引广泛的关注,这样就实现了和大批民众涌上街头相同的效果。

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锦旗哥”,一名无锡的软件工程师在当地劳动部门门口摆放了一幅“不为人民服务”的锦旗,抗议政府未能解决他与其前雇主之间的工资争议,这使他一夜之间成为网络名人。锦旗完全颠覆了当局的宣传语“为人民服务”的意义,他个人的抗议活动通过网络得到全国的关注,并最终得到传统媒体的报道,有效得使当地劳动部门陷入窘境,

在另一个例子中,16名村民在一些热门网站上公布了一份写好的誓词,誓词内容是:如果政府没有如期对没收他们土地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那么他们将在那天一同自杀。地方政府指责村民们利用耸人听闻的方法和互联网向他们施加压力来谋取个人利益。不过,自杀帖成功的引起了包括政府高层在内的关注,当地政府被迫迅速满足村民的要求

互联网对小型抗议活动起了放大效用,最好的例子也许是河南高中生李萌萌事件。尽管李萌萌的高考成绩很好,但她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原来是当地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忘了将她的申请表录入系统。李萌萌的家人请求省级有关部门让大学录取她,但对方回应说“规矩就是规矩”,对于没有提出申请的学生是不可能破例的。

最终,李的家人将整个事件张贴到网上。富有同情心的网民们开始在微博上发送并转发这个事件。在三天内就累计转发了10万次之多。由于数天内舆论压力增大,省招生办公室撤回其先前的决定,并提出让河南大学录取他。

当然,互联网不能保证所有个人的或小规模的抗议活动能成功地实现其目标,但有了网络的帮助,抗议者不再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召集一大群人,让政府倾听并满足他们的要求。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中国公民的政治行动需要依靠强有力的组织支持,而互联网消解了这个重要的制约,从而使他们更为强大。

当然,这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在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上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如果这能让政府变得更尊重民众呼声的话,那么网络将会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点击这里订阅及墙内看译者;


看不到相关阅读?点击这里一键翻墙



相关阅读


  • 安装适合你的浏览器的红杏插件一键翻墙
  • 翻墙看《译者》https://yyii.org
  • 发送邮件到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订阅《译者》
  • 使用Google Reader猛击 这里订阅《译者》;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CC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