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We're Not China - NYTimes.com
来源:《纽约时报》
作者:保罗·克鲁格曼
发表时间:2010年10月18日
译者:leros
校对:@xiaomi2020
在很多评论和其他的地方,我常常看见人们把欧洲对疲弱美元的抱怨,与美国对弱势人民币的抱怨相提并论。想一想基本情况,你就会发现这种对比显然是错误的。
在经济萧条以及通缩威胁之下,美国在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你还期待美国能做些别的吗?如果其他国家没有对应的政策,这项政策的后果之一便是美元走弱,尽管这不是当初的目标。
除此之外,对世界经济而言,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的整体效果将是扩张性的;而美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带给世界经济的影响却模糊不清(之所以模糊不清是因为美元走弱会降低美国的贸易赤字,而更强劲的美国经济则倾向于增加其赤字,两者相抵,最终效果将不确定)。
现在对比一下中国的情形。中国正在抑制通胀而非通缩,因此人民币低估不得不伴随着严格控制信贷的政策(因为资本管控,中国能将汇率政策与国内货币政策分开)。所以这项政策的总体效果是减少而非增加了世界的总需求——对国外经济来说影响无疑是负面的。
由此,两国的政策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对“美国可以通过宽松的货币来抵消中国政策带来的任何影响”有什么说法呢? 呃,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一些评论家不能区分“量化宽松或许有帮助,值得一试”与“量化宽松会让美联储恣意妄为,不用担心零下限”这两者的区别。 我同意前者而不是后者。量化宽松政策可能会有帮助但仍然不够,而中国人为的盈余加大了这种不足。
因此,无论是对美国还是对世界整体而言,美联储正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中国依然以邻为壑,让其他国家为自己买单。
相关阅读
- 墙内看《译者》https://yyii.org
- 发送邮件到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订阅《译者》
- 使用Google Reader猛击 这里订阅《译者》;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CC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0 comment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