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0年8月24日星期二

中国日报:被隐藏的照片

发邮件到xiaomi2020@gmail.com为你的朋友订阅墙外博客:《译者》。We Are Together.
使用GREADER到这里在墙内订阅《译者》:http://is.gd/e1Mwd (用https打开)

译者精华杂志版下载大全
参与译者的多种方式:http://zxc9.com/2z0001

原文:Hidden pictures

译文:中国日报:被隐藏的照片

作者:Chihua Wen (中国日报)
发表时间: 2010-08-19 10:01
译者:Fuge
校对:@xiaomi2020

1950年代初,人们穿着新式和旧式衣服路过正在建设中的天安门广场。
《中国日报》独家发布图片。


一名怀揣相机的外国新闻人,后来被当成间谍关进了监狱,她拍摄的照片一度被禁。这些照片让人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普通人的生活。《中国日报》的Chihua Wen为您报道。

留着小辫、穿着开裆裤的孩子 摄影:Eva Siao

一个小男孩站在阳光下,穿着开裆裤,光秃秃的脑壳上拖着一条细小的辫子。一个小女孩站在阴影里,穿着一件布拉吉,这是1950年代的苏联非常流行的衣服。两个女人——一个裹过脚——肩并肩地走远。

《猪尾辫和开裆裤》这幅照片,抓住了1950年代北京城区生活的鲜明的对比的一瞬间——年轻和年长,黑暗和光明——打开了一扇可以看见过渡期的中国的窗户。

但是,在那个时候,这样的照片永远都通不过中国的官方通讯社,新华社的审核。叶华(Eva Siao),一位德国犹太裔摄影师,曾在新华社断断续续地工作了10年。

照片中的人看起来都不是很开心,不能体现出新华社想要宣传的对新中国的赞美。

在这张照片,叶华抓拍到了三个年龄代的四个人。只有这个小女孩的脸清晰可见,而且她的迷惘似乎多于开心。

“在那个年代,照片应该展示人物的整张脸——开心的,满足的,享受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一位新华社高级图片编辑陈小波(音)说。她正忙于一项有关新华社摄影师的口述史的项目(当然其中也包括了叶华)。

叶华的本名是耶娃·辛登堡(Eva Sandberg)。她是德国布雷斯劳一位犹太医生的女儿,但是却卷入了她的第二故乡——中国的政治起伏中长达30年。

她与中国的命运关联始于1917年11月8日。在那天——她6岁生日的时候,收到了一个特别的礼物——一本书和一封来自中国皇帝的信。

在那封有着皇帝签名的信里,皇帝说自己在见到了叶华的照片后爱上了她,并且要娶她。那本书会帮她学习中文,这样等她长大后他们就可以结婚了。

叶华当时完全不知道,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已经在1911年——叶华出生那年——被孙逸仙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是的,她对那封信深信不疑,但是事实上那封信是她的哥哥赫伯特(Herbert)写的,”叶华的儿子维克托·萧(Viktor Siao),也叫萧维佳(音),在他北京的公寓里说。

这封信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童话故事的开头。但是最后却变得像是一个预言。

许多年后,叶华的确见到了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在那个时候,她已经嫁给了萧三。萧三是一名典型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也把《国际歌》从法文翻译成中文的主译者。

1934年,当叶华在黑海度假的时候,她遇到了埃弥·萧(萧三的笔名)。她那时23岁,刚从慕尼黑电影学院毕业。埃弥是一位41岁的革命诗人。他于1927年到了苏联,宣传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她跟着他去了莫斯科。

希特勒统治下不断加剧的法西斯的威胁让他们无法继续在苏联生活。叶华为了爱情放弃了她的德国国籍。她成了一位苏联公民,并在1935年嫁给了埃弥。


1934年,叶华遇到了萧三,笔名
埃弥·萧,一位中国的革命家

1939年,埃弥独自回到了中国。因为这是一次秘密旅行,他不能带上叶华。为了免受迫害,叶华搬到他的哥哥赫伯特那里。赫伯特是瑞典皇家歌剧院的一名指挥。

一年之后,在毛泽东的准许下,叶华离开了斯德哥尔摩,经过6周的艰辛旅程,来到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摇篮,位于西北省份陕西的延安,和埃弥团聚。

埃弥是毛泽东的高中同学。叶华渐渐认识了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包括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总理的周恩来,和后来的国家副主席刘少奇。

她经常在周末跟这些人跳舞。她说,毛跳得不大好。

在叶华的自传《中国:梦恋望》(1990)中,她写道:“与其说是跳舞,其实那更像是跟着音乐节拍漫步。”

但是很多共产党内左翼人士认为叶华是个间谍,她被禁止在延安拍照。

“我原本可以拍到许多中共在延安的历史性的照片。真可惜。”她在自传里这么说。

1949年之后,她开始了专业摄影师的生涯。


1950年,在中央高层的一些朋友,比如说胡乔木的帮助下,她得到了一份在新华社的工作。

尽管她满腔热情地工作,而且“上面有人”,但在政治上她还是不受信任。

“她从未被派遣去拍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或者重要的政治人物,”维克托说。维克托出生于1941年,是叶华和埃弥的三个儿子中的老二。

“新华社要求她一个月交出15张可以出版的照片。这对她来说太简单了。”维克托说。

“讽刺的是,这也给了她去拍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间和自由。”

维克托记得她的妈妈总是带着相机,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城里转,寻找那些正在聊天或者工作的有趣的人。

“她的动作很快,总是能在别人注意到她之前抓住有意义的瞬间。”维克托说。

在《西瓜甜吧?》这张照片里,叶华在紫禁城外拍下了一个温馨的画面。

一位母亲蹲在路边,给她的儿子喂西瓜。那位母亲看起来刚到城里不久。

叶华成为了新华社的摄影记者之后,每天都到街上拍摄普通人的生活


那位母亲并没有做出一般市民在公共场合做出的姿势。而她的姿势确实体现出了她对儿子深深的爱。

“新华社的其他摄影师都不会拍这样的照片,”叶华有次对维克托说。

“他们总是把镜头对准那些宏大题材和目标。但是我对人更感兴趣,尤其是普通人。”

新华社曾派来一位中国编辑和叶华一起工作。这位编辑只想要摆拍的照片。被拍摄的人必须穿戴整齐,微笑着,展示乐观的情绪。

但是叶华有不同标准——不摆姿势,不装腔作势,不假笑。让图片自己说话,这是她的座右铭。

“通常人们在专注于工作时是不微笑的,”她告诉那位编辑。

“事实上,严肃的表情更能表现出他们想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中国的乐观态度。”

最后,这位编辑把叶华大部分的作品都毙掉了,他称那些照片是“不正确”的。

但是叶华仍然按照她的信念拍摄,她说那些才是“摄影的灵魂”。

在所有的可以想象的地方她都很努力,她快速地拍下几百位普通的和不普通的人的照片。在各个角落,她拍下了成百上千张普通和非凡的人物。

她拍下正在修理雨伞和鞋子的摊贩、翻新天安门广场的建筑工人、西藏农民、社会名流和艺术家。

那些黑白和彩色照片,从带着同情心和人性关怀的视角,展示了20世纪中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这些照片抓住了人性的质感和尊严,陈小波说。

1964年中苏关系恶化后,叶华取得了中国国籍,以为这样她就可以继续留在中国。

但是在10月8日,她收到由周恩来签名的公民证明的那天,她丢掉了工作。因为她和她丈夫在苏联的经历,没人能够,或胆敢为她提供工作。

在1967年6月,“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来临之际,叶华在家做饭的时候被当作间谍逮捕了。很快,她的丈夫也在回家的途中,被当作间谍拘留了起来。两人都被送到了北京的秦城监狱。
晚年的叶华


夫妇俩被关在分开的单人监禁牢房里超过七年,他们都不知道对方也被捕了。


“他们想让我的父母承认自己是间谍,但是他们就是不承认,”维克托回忆说。在1979年,文革结束3年后,他们得到了平反。埃弥在1983年去世,而叶华则在2001年11月12日,她90岁生日的4天之后去世。

她留下了超过1万张关于中国的照片。

“也许在那个时候,这些照片并不符合新华社的好照片的标准,”陈小波说。“但是这些照片构成了全面了解当代中国人民的图景,反应了他们过去的成就,和曾经及现在面临的挑战。”

相关阅读:

萧三与叶华的跨国情恋

超越时空的爱恋——萧三与叶华(Eva • Siao)的跨国婚姻


解码历史的《红旗照相馆》

译者频道—非往事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出版公司,译文1.0版本来源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译者频道—看中国”、“译者频道—非往事”、“中国日报”、“译者Fuge”索引。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CC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