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2012年2月29日
作者:Kevin P Gallagher 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副教授
【中国已经成为拉丁美洲政府最大的财源/路透社】
麻省,波士顿——不知不觉中,中国成了拉美政府最大的财源。事实上,近几周来,中国政府支持的银行已经向厄瓜多尔提供了10亿美元,而且正在讨论再向美洲开发银行注资10亿美元。
这对拉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不过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如果该地区能够抓住随着中国资金而来的新机遇,那么它们就能朝着发展的目标更进一步,而且给西方支持的开发银行做生意的方式构成实实在在的挑战。
中国向拉美注入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数额非常惊人,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在美洲对话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新的报告中,我和同事的估计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向拉美国家提供的贷款承诺额超过了750亿美元。中国在2010年的贷款承诺额就达到370亿美元,超过了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进出口银行当年向该地区提供的贷款承诺额的总和。
从一方面来讲,这给拉美地区带来了实惠,因为这让它们的财源实现了多样化。中国的资金往往流向难以进入全球资金市场的国家;其中接收中国资金数额最大的国家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全球投资者看到了中国的举动,也变得更乐于采取类似的举动。
中国的资助方向也更符合拉美国家"所想",而不是西方发展问题专家口中的"所需"。虽然美国和像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往往与最新的发展风向吻合,比如贸易自由化和微型金融反贫困计划,但中国提供的贷款往往流向能源、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在拉美地区,每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缺口高达2600亿美元。
不仅如此,中国不像一些国际金融机构那样给贷款附加严格的条件。众所周知的是,国际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支持时是"附有条件的",要求借贷国在财政紧缩和结构调整计划上签字,而这样的计划对于该地区的增长与均衡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值得怀疑。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拉美国家要为这些新的资金支付额外的费用。与中国和该地区签署优惠贷款协议的说法相反,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贷款的条件比世界银行还要严格,不过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条件的确略微优厚一些。拉美地区长期存在债务问题,而且像阿根廷和厄瓜多尔这样的国家最近还曾出现债务违约现象。
虽然中国人在向拉美提供贷款时不附加政策条件,但他们要求借贷国购买中国的设备、雇用中国的工人、从中国的供应商那里进货,有时还要签署石油销售合同。
另外一个代价是,这些贷款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到对拉美农矿产品生产的投资,其中包括石油、铁矿石、铜、牛肉、大豆以及支持此类产品贸易的基础设施。中国想要支持这些方面的发展是很自然的,因为这正是在中国看来从拉美进口的重要商品。
不过,农矿产品的生产并不需要雇用很多人力,而且与经济其他领域的关系也不大。对农矿产品的依赖也会造成"资源诅咒",货币汇率的上升让制造业出口商和服务行业无法在全球市场上竞争,进而成为削减工业生产能力和加剧经济脆弱性的因素。
最后,基于自然资源的农矿产品生产活动是众多环境退化问题的根源,在拉美大多数环境脆弱地区都可以看到这一点。不仅如此,这些地区往往是土著人居住区域,而且几十年来,这里围绕自然资源、财产权和可持续生计爆发的冲突不计其数。
我们在报告中提到,我们发现中国的银行事实上是按照一套环保准则运作的,这套准则超越了西方银行当年在中国这个发展阶段所遵循的原则。尽管如此,在当前拉美地区、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环境状况令人极为忧虑的情况下,这些准则仍没有达到21世纪的开发银行应遵循的标准。
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拉美国家可以获得新的财源,这让它们在实现本国发展目标上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尽管如此,拉美也为这些贷款支付了高额的费用,而且如果它们不用其中的一些资金来支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经济的多样化、平等和环保,那么这一新的财源有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
如果拉美真的抓住随中国资金而来的机遇,那么国际金融机构就必须重新思考自身在提供资金支持和开发方面的做法。鉴于它们以往的不良纪录,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Kevin P Gallagher是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副教授,共同著作了新的报告《城里来了新银行:拉丁美洲的中国金融》 。
本文反映作者观点,与半岛电视台编辑政策无关。
Kevin P Gallagher是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副教授,共同著作了新的报告《城里来了新银行:拉丁美洲的中国金融》 。
本文反映作者观点,与半岛电视台编辑政策无关。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0 comment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