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2年3月19日星期一

外媒关于”薄熙来被免职“的报道及评论汇总(二)

以下是在过去两天外媒上出现的关于"薄熙来被免职"的多方评论收集;注意某些摘译是编辑选择的被认为是最有信息含量的内容,而非原文全译。所有摘译都附上了原文链接,有需要核对查实者可自行前往;此外,预计未来还会出现更多评论,我们将陆续推出后续汇总(之前的见这里),下次汇总的时间要视媒体上的相关文章多寡而定。

本次汇总中没有更多的事实披露,以下均属于分析、评论和猜测。

观点一:对"左派"的打击

①《南华早报》 在《薄熙来的离开是对左派的打击》中引述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克里·布朗(Kerry Brown)的说法:"这表明,关于政党制度和程序的所有问题,最终都归结于不同人物之间老式的冲突和竞争。汪洋是这件事的真正赢家。"

薄熙来的下台还意味着曾经得到大力宣传的"重庆模式"的终结,并且对党内的保守势力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打击,薄熙来被解职后,内地两家主要的左派网站显然遭到封锁。

然而分析人士说,有迹象表明,薄熙来可能不会像之前的一些高官(如陈良宇和陈希同)那样受到较为严厉的惩罚

人民大学的政治分析人士张鸣说:"除非薄熙来不明智地试图反击,否则他的政治生涯会像王乐泉那样结束。"他认为解职举措是于3月9日之后作出的,薄熙来在那天为自己大加辩护。但作家戴晴认为,这一决定或许是在较早之前作出的,只不过是在昨天宣布的,"因为中共担心这件事可能会夺去人大会议的风头,而且可能导致更加不利的政治影响"。 她说,薄熙来很可能能够把他的政治局席位至少保留到今年晚些时候领导层交接时。 

②西班牙通讯社(埃菲社)在 3月15日 刊发的题为《薄熙来被免职证实了中国发生了自天安门事件以来最为严重的政治危机》中说:

集个人魅力和争议于一身的中国重庆市市委书记薄熙来被免职证实中国发生了自1989天安门事件以来最为严重的政治危机。他想进入中央政治局和有朝一日成为中共"一号"人物的野心使他作为重庆--这座拥有4000万人口的直辖市的一把手的命运戛然而止。就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的中外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不到20小时之后,薄熙来便被免去了职务。

接近中国共产党的人士对埃菲社记者说,如果西南军区的军人念着与薄一波的关系,为薄熙来提供保护的话,军队与中共之间可能会发生公开冲突。

上述消息人士对埃菲社指出,"是他的拼当主角的欲望害了他。他不想成为'兄弟',而是要成'领袖',这不被看好"。

观点二:是不是自由派的胜利?

① 裴敏欣 《外交学者》上发布的《中共是不是迎来了一位"叶利钦"?》一文中说:

让薄倒台的是两个原因:政治的和偶然的。政治的方面。薄采用了公开的自我宣扬的方式来竞争如常,打破了中共在毛时代之后的禁区。偶然的就是"王立军事件"。在薄去除了之后,可能进入下一届常委的人员名单看起来争议更少了,也更有可能出现一个更"和谐"的新领导班子。但是,党的团结假象破灭。目前还不清楚薄的一派会怎么做,他们肯定是不高兴。令人难测的是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权力可以卷土重来。那么薄会不会成为中国的叶利钦呢?更重要的是,薄离开政治舞台后,党面临的路线选择更清晰了,现在剩下的就是继续改革,不仅要经济改革,也要政治改革。

②《国家报》的ALAN PHILPS在《十年一次的换届中又听到改革呼声》中说,人们总是在权力交接的时候猜测中国是否会走向民主,但是,决定党能否继续执政却是另一指标: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在持续提高。下一届政府必须要管理更富裕的中国人,且得到了社交媒体的助力。这种环境下:官员失职和腐败不再仅仅是地方性问题,而且它们在现有政体中难以解决。对温总理来说,薄熙来的复兴毛主义运动不仅仅是怀旧,也是危险的征兆,尤其他还大受欢迎,也高调地出现在媒体中。因此对温的政改问题就是:此时,中国还有毛的阴影,民主就是让薄这样的人安静,最高领导得是那些谦虚谨慎的人来担任。 

③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在3月15日的文章《薄没有走》中说:

薄熙来突然被免职,使我们想起林语堂的一句格言:在中国,政治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只有凭借这句话才能理清这一事件的线索。过去的必须过去。尽管他的家庭在文革时受到了迫害,但近些年来,他的形象与重新解读曾令中国共产党一些领导人喜忧参半的毛泽东主义的某些方面联系在一起。他在重庆强调公众和社会、强调自我约束、强调恢复红色象征、强调寻求能够形成介于固定化和多元化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的政治表述。但他太鲁莽了。

他的讲话似乎刺中了一个因不公现象增多而饱受批评的社会的要害,并给人以在某些程度上怀念改革前的平均主义时代的感觉。另一方面,他对腐败的惩治让全国脸红,而直接负责此事的王立军成为了一位英雄。然而,王立军似乎最终坠入了他试图打破的那个网。就这样,他把恩师的脑袋拱手交给了那些从薄熙来担任大连市委书记时就开始寻找其把柄的人。

薄的主张对邓小平主义进行了一些公开或含蓄的批评,使在官僚、学术和军事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部分人受到了煽动,这些人逐渐组织起来,并威胁打破1978年改革开始以来形成的关于政治方向的共识。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后的记者会上提到文革,与共产党可能会发生分裂的危险不无关系。因为如果任由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加剧,将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无论这种主张如何试着不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可以被接受的请求,但过去的幽灵已经再次在中国政府所在地中南海徘徊。

免除薄熙来的职务,表明了驱散这种受损的政治氛围的坚定立场,否决了任何关于与官方能够接受的论调不符的毛泽东主义的犹豫不决,并在很大程度上为将于今年秋季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澄清了前景。需要辩论的不是是否继续改革,而是如何推动它。

在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召开前夕,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不过地点是上海,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免职。然而,当时并不存在明显的政治分歧,而是各派别为了确保有利的权力份额而展开的司空见惯的斗争。但薄熙来有着不同的政治主张,虽然不少人怀疑他的诚意,但来自一个在毛泽东发动的文革期间受迫害家庭的薄熙来,高调支持毛泽东的政治文化,仍不免让人感到奇怪。不过,同样是在这一时期,通过社会运动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的做法屡见不鲜。

他的离职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将迎合温家宝关于继续推进含糊不清的政治改革的表态。最近同样可以听到,吴邦国和贾庆林等领导人拒绝对现有体制进行根本性改变并重申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的表态。

中国现在的领导层关于接下来的前进方向并没有达成共识,这将是下一代领导人必须处理的最敏感的遗产之一,因为选择道路的时刻已经到来。胡锦涛和温家宝提出了许多问题,但他们不知道或不能为大部分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关于有必要不往后看,而是继续鼓励不断调整国家和社会正在经历的变革,可能会达成共识,但无论是关于节奏还是方案,都不可能总是保持一致。能够反映下一代政治领导层构成的力量对比变化,对于窥探未来中国的政治走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观点三:薄熙来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① 俄罗斯《独立报》 在《中共摆脱毛泽东追随者》中说:

观察家认为,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被免职反映了中国权力高层的斗争。这位试图恢复革命传统的政治家得到左派的支持。但他的野心引起了政治局的不安,于是将他从要职上赶了下来。

俄科学院主任研究员雅科夫·贝格指出,这里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薄的去职表明"极左派与自由派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的斗争加剧"。他表示,左派推崇重庆模式,即薄熙来开展的'唱红打黑'运动。但薄的路线遭到以总理温家宝为首的自由派的抵制。结果温占了上风,薄熙来等人遭受失败。

贝格认为:"这还不是斗争的终点。在前不久的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前夕,有人致信人大常委会,呼吁恢复1982年删除的要求惩办变节者的宪法条款。左派将自由派视为变节者。因此斗争尚未结束。在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可能还会出现变化。" 

② 同样是俄罗斯媒体的《生意人报》 在3月16日的文章《中国权力之急尖锐化》中说:

担任重庆这个全球人口最多城市第一把手的薄熙来,因被免职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他下台的表面原因是因其下属的错误而受到牵连,但专家认为,这位在中国政坛上相当抢眼的官员其实是日益尖锐的权力争权战的牺牲品。身为太子党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黯然下台可能会冲击未来领导人习近平的地位,令中国的新领导层变得不太稳定,且难于揣度。

无论出身还是能力,他完全有机会跻身未来的政治局9常委之列。尽管主席和总理之位已名花有主,但薄仍有希望成为中共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令薄熙来功败垂成的原因是他完全不像其他中共高官:他个头伟岸,与记者打交道游刃有余,深受民众拥戴。在主政重庆后,他开始重拳反腐,并积极宣传以爱国主义、国有资本主义和追求社会公正为旗帜的重庆模式。他几乎成为中国最风光的政治人物,甚至还有赞扬他的歌曲在传唱。然而,他也为自己树了不少强敌。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他尤其不满,似乎是将他免职的幕后支持者。

薄的下台是对太子党的冲击,而中国未来的领导人习近平也属于这一政治势力。团结在胡锦涛周围的共青团派势力将得到加强。这意味着权力之争将持续至新的政治局,令中国领导层变得更难揣度。

③《外交学者》David Cohen在《薄熙来怎么了?》一文中说:

胡温可能组织了对薄熙来的摧毁行动,他们在薄担任重庆一把手后都没有去过那儿,这和当年的陈良宇案很类似。但是甩开薄很显然是大佬们达成的共识,因为大连和重庆正在成为薄的独立地盘(对习不利)。此外,对薄动手的时机也说明党内领导把这些威胁看得很重,本来可以更安静地拿掉他,而不是把他树为"错误典型"。在"两会"之后宣布这个决定是为了确保他不能回到重庆,也许中国的领导人担心他会步王立军的后尘。

④ 香港中文大学的林和立(Willy Lam)和巴黎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夏(Jean-Philippe Beja)在法新社的一篇分析文章中认为:

薄熙来是团派和太子党之间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现在,可以说"团派"和自由派们占了上风,汪洋入常的可能性更大了。 

⑤ 日本《产经新闻》 在3月15日的文章《薄熙来下台打破党内势力均衡》中说:

曾被视为下一代领导人之一的重庆市委书记15日被免职,使得以往共产党内部的均衡被打破。这意味着国家主席胡锦涛领导人的共青团派在政局中掌握了主导权,而对于即将在秋季十八大后上台的习近平领导层的权力基础来说,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薄熙来与被内定为党的总书记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属于由前高级干部子弟组成的太子党的成员。虽然二人在集团内处于竞争关系,关系算不上很好,但他们都拥有同样的支持基础和人脉。薄熙来被排除在下一届领导层之外,将会削弱习近平在党内的影响力。此外,假如薄熙来因为某种原因而被追究刑事责任,那么整个太子党的形象将遭受打击。

据说薄熙来与胡主席的心腹、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有着很深的矛盾。汪洋是前任重庆市委书记。

此次江泽民派的张德江副总理兼任薄熙来的职务,体现出胡锦涛领导层只针对薄一人、避免斗争升级的想法。

观点四:他过于"与众不同"

《金融时报》戴维·皮林的评论

几乎可以肯定,薄熙来直接吸引民众支持,而不是通过共产党的组织渠道是让他倒台的重要因素。他以超越程序的方式下重手打黑也让他树敌颇多。薄的免职是一个提醒:中国政治和香肠一样,里面很不干净,而且制作过程不让你看到,但在权力交接的时候,比如今年秋天,大家还是会看到。


欧洲外交关系协会的主任及《中国在想什么?》一书的作者Mark Leonard撰文指出薄熙来的故事反映出中国的前行道路象过山车一样起伏跌宕。到底薄熙来跌倒在什么地方?是他为了上位而公开进行的活动,还是在"打黑"中得罪了错误的人?薄熙来的"重庆实验"并非仅仅是回到毛主义,在经济上是这三者的混合体——社会福利政策、国家投资、对跨国企业的优惠政策。而大规模的群众动员和打黑更像是一种高科技独裁,而不是更接近于民主。

③ 法国"今日中国"网站3月15日刊出列维(Claude Lely)的文章,题为《薄熙来,一颗红星的陨落》(中文):

中共高层有些权威人士并不欣赏薄熙来的民粹主义,也不喜欢他的个人风格,批评他不遵守党内规矩。王立军逃进美国驻成都领馆的丑闻给北京高层排除野心过大的薄熙来提供一个绝好的机会。 

观点四:对习近平的《求是》文章的解读:

①《华尔街日报》解读习近平3月1日的党校讲话,(即3月16日发表在《求是》上的强调党的"纯洁性"的文章,中文全文):

习的讲话很显然是针对薄熙来的。《人民日报》的一位评论员文海说这篇文章"很及时",每位领导都要理解"他们都只是党组织中的一员,要保持互相尊重和达成共识的党文化"。陈子明说:"在领导国家时,没有一个人有最终拍板权。"

②《每日电讯报》关注到了《习近平的文章呼吁加强党内团结

分析者们说习的文章发出了一个信号,中国的领导人们很想阻止可能会危害党的内斗。古德曼(David Goodman 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曾出版过研究邓小平和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系列著作)说党领导们不希望有个人魅力的民粹型领袖进行公开的政治鼓吹。"在毛泽东时代就是个人压过了阻止,文革把很多人卷进了无法治时代,并鼓吹个人崇拜。"这是党现在警惕薄的原因。

观点五:对重庆其他官员的前途猜测

①《南华早报》在薄倒台后,一切都变了

接近政府的一名爆料人说,保持稳定现在是张德江的第一要务。不过重庆官场会迎来大换血,特别是组织部和宣传部。有猜测说团派的关海祥会接任重庆组织部,最近被任命为副市长的何挺会接下关的公安局长。而对黄奇帆的命运则说法不一,黄原定参加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突然宣告将缺席。很多人认为他的政治生命将完结,但是一位重庆的爆料人说同时更换两名重庆的最高领导会带来不稳定。

② 但是另一篇《南华早报》文章认为:黄奇帆可能能躲过清洗

黄奇帆在15日主持召开了领导干部大会,迎接张德江,并表决心支持。黄是从江泽民的大本营上海被提拔上来的。毛寿龙认为,至少在目前这一段时间,黄奇帆是安全的,因为中央担心一下子换太多人会让重庆不稳定。另外,黄奇帆主要负责的是经济工作,而重庆的增长速度很快。张鸣认为象黄奇帆这样的技术官僚会配合任何一位上级。"除非查出他有象腐败这样的严重问题,他不会有事的。要看王立军案的调查会牵涉到多大的范围。"刘军宁认为"重庆模式"完结了。"其实这种模式多年前就失败了,薄黄不过是又证明了一次。" 

最后:

《中国外人》博客:(非常简短的评论,不过值得一提)薄熙来事件只是"中外有别"的又一次小小的提示,要是在英国,即使选民或者法院而不是政党或国营媒体已经宣告了某位政客被免职,而他从此命运未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那是不可思议的。

相关阅读:

"薄被免职事件"外媒评论汇总贴之一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