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中国见红博客 激励机制导致钻空子——心理学解释中国

核心提示:中国的不完善的激励机制给人很多钻空子的空间。政府需要评价官员们在经济长期增长和环境保护上的表现,抑制短期行为。而学校应更多地把学生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非一群单独考试的集合,他们会更好地发现那些充满潜能的学生,而不是简单地找出那些最会死记硬背的。

原文:If-Then rewards cause a search for loopholes – how psychology explains China
作者:博主Tom
日期:2012/02/01
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书叫做《驱动:关于什么激励着我们的惊人事实》,这本书聚焦内在动机,它是如何被职场政策加强或打击,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一切的幸福(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它篇幅有点短)。就像今天的大多数东西,这本书有几个部分让我想到了中国(我们将在稍后的博文发布中看一看第二个侧面)。

"如果-就"的激励机制让人们钻空子


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公司运作至今。在各级政府之间,为了晋升存在激烈的竞争,因为晋升总是伴随着明显的津贴和福利(而且有的并不会公诸于众)。

就像丹尼尔・品客(Daniel Pink)在他的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回报(比如晋升或奖金)时常制造出不顾一切的钻空子,而不是人们所期望的脚踏实地地达到目标。或许这种现象横行的最好例子就是,在评价政府业绩时将GDP的增长作为多大的因素计入。虽然在从表面上看,这样的GDP的增长数字会使广大民众受益,从建筑工人到农民,而政府官员却会找寻操纵统计数据的方法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类似的事情可以从中国政府对环境的治理中得以窥见。就像出现了这样一种事实,北京的"蓝天日"的天数增加了(这只是反映一定的空气质量而不是可以看到蓝天的能力),然而空气质量极其糟糕的天数也在增加。问题就在于体制允许地方官员为了达标,关闭工厂几天,然后工厂照常开工;实质上没有进展。

就像品客所指出的一样,这使得人们只注重短期回报而非长期效益。这种"如果-就"的激励机制的结果屡试不爽;政府官员,只在一个地方一段安排好的时间内任职,总是无视由他们的快速致富方案或排污工业引起的长期债务。

同样的回报体系也影响着中国学生。既然回报(进入大学)是教育如此主要的焦点,在学生的学习上也发生了变化。学习目标不再是掌握学科内容,而完全是把重点放在通过考试。

几项研究表明,光是被分数而非对知识的掌握而激励的学生,拿高分很厉害,但是在新环境下运用知识时显得捉襟见肘。

这意味着不仅考试不会为谁应该去大学描绘出一幅精准的画卷,而且在许多情况下高赌注的考试在最初就会埋下隐患。

就像品客在书中提议的那样,钻空子的倾向总是伴着巨大的回报,要遏制它就要拓宽对于回报的要求。政府中,在决定谁可以晋升上,如果长期增长和环境保护在评分中占大部分,短视的行为将会被抑制。如果大学更多地把学生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非一群单独考试的集合,他们会更好地发现那些充满潜能的学生,而不是简单地找出那些最会死记硬背的。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