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2年9月12日星期三

【译者时评】水土不服的“国民教育”

核心提示:在中国这个大"课堂"上,早早学会适应规则的大陆就好像是"聪明孩子",而"一根筋"地拒绝"洗脑"教育的香港则是"傻孩子"。是这样吗?【译者时评】是由译者成员根据平时了解的信息,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给出我们的观点,版权采用cc3.0协议,欢迎注明来源转发。

两本让大陆人看来已经大量减轻了"宣教"、堪称"谦卑"的教育手册(@时报翔哥 微博)在香港引起轩然大波。由几位中学生发起的"学民思潮",9月8日在"占领市政府"的行动中达到高潮。十二万人"黑衣围城、不撤不休"。在罗湖口岸的这一边,能够"翻墙"看到未被屏蔽的新闻的大陆人,晒出他们从小到大所学的《政治》、《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原理》,甚至是《历史》和《语文》教科书,没有一本不是比这两本教育手册"口味更重"的"洗脑"教材。

凡是在大陆上过学的孩子们,大约都记得这样的场景:老师在讲台上划着重点,头也不抬。多数的同学只顾沙沙地记,为了几乎等于"白送"的政治课分数;只有极少数的同学,会举手询问:为什么要背这些?这种"教育"到底有什么意义?在大陆的课堂上,前者是会得到奖励的"聪明孩子",他们早早学会了适应规则;而后者是"一根筋"的"傻孩子",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一堵厚重的"南墙"。

如果整个中国是这么一个课堂的话,大陆就是那个"聪明孩子",香港则是那个"傻孩子"。在大陆推行无虞的"爱国主义教育",到了香江,水土不服了。何解?有评论说,这种由政府推行的爱党与爱国不分的教育触碰到了港人的底线,即"自由选择"的权利;有评论说,香港,作为一个"避难所",从1949年以来一直在吸收逃离大陆的人,因而他们对于"被控制"更为敏感,正如那幅流传很广的标语所言:"我们的上一代为了逃脱共产党的魔掌而来,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再重回魔掌";也有评论说,香港对于大陆的意义就在于"傻孩子"还保留着“说真话”的习惯;还有评论说,从小学到大学,大陆长达一万多课时的灌输培养出的是一批批心口不一、价值取向足以让人"精神分裂"而浑然不觉的投机分子。谁愿意与这种人生活在一处?

以上的解释各有道理。不过,据报道,曾经在大陆接受了多年"爱党爱国教育",之后又到香港求学或工作的"大陆仔"更有热诚投入到反"国教"的运动中(相比于2003年的"反23条"和2010年的"反高铁",反"国教"运动更让"大陆仔"有切肤之痛),这也足以说明并非隔着一道窄窄的口岸,人们就分不出"饭香"和"屎臭",就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更适合孩子,那么,前面那个问题也可以表述为:为什么这样的"洗脑"教育可以在大陆推行而不受到抵制?

这才是一个真问题。如果我们把那个"教室"扩展到全球,就会发现,大陆这样的"聪明孩子"是少数,而香港这样的"傻孩子"才是常态。在台湾,"旺旺集团"老总蔡衍明购并媒体后,引起台湾新闻记者协会及学生团体的大规模抗议,认为旺中集团已被大陆的资金渗透,意在以资本优势打压台湾的言论自由空间;今年曾经喧嚣一时的美国拒绝为"孔子学院"老师发放签证的话题,也是因为"孔子学院"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帜,被一些美国大学的教师抗议会干扰"学术自由",某些接受了"汉办"捐赠的美国大学曾经撤销了达赖喇嘛的访问就成为令人担忧的苗头;在安哥拉,最近举行的选举中反对按照"中国模式"来建设他们的国家也不乏其人。这些都是更多"傻孩子"们的反抗。

为什么只有在大陆,才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家长们拼命走后门、送红包、经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式的"小升初"竞争(注:指学生们小学毕业后,因为没有统一考试,完全要靠家长的人脉关系把孩子分到师资资源比较好的中学。),才能让自家孩子可以接受更标准和严格的"洗脑教育",才能为学校的"升学率"添砖加瓦?

外界的观察者们有一套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在80年代末期,中国人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达成了一项"不成文的契约"。党从中国人的私人生活的控制中退出,中国人有了选择居住地、职业、和个人爱好的自由;党用尽一切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尽管对不同的人而言改善幅度大有差异);条件是,在公共场合,人们必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私下里,很多谈话都可以直言不讳;而在公共场合(当然也包括在课堂上),则不能挑战中共的意识形态。即使是微博这样的公共的虚拟空间也是如此,华东政法大学的教师张雪忠就因为发微博支持香港的"反国教"被剥夺了为本科生上课的权利,又因为发微博申明退党,账号被清空并禁言。

在大陆的课堂上所发生一切,也受这一"契约"的控制。顺从的"聪明孩子"及他们的家长,默许了这种交换的合法性。而在所有非大陆的地方,要达成这样的契约都几乎不可能。无论是在香港、台湾,还是非洲,即使有大笔的补贴或者是开放市场的诱惑,又或者动辄几百亿地大手笔撒钱,中共依然无法一手掌控那里的经济,也就没有了开出"契约"条件的实力。即使是对香港而言,与1997年相比,现在它对内地的贸易依存度已超过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总和,以至于一出现类似的"意识形态"冲突,总有人会跳出来提醒港人,他们用的水和电,包括蔬菜和肉类都要大量从内地进口,好像这样一说,内地就卡住了香港的咽喉。不过,从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与内地完全独立之时,就曾经以它的通商口岸的优势取得过长足的发展,也奠定了今日的"自由港"的基础。和大陆没有往来的日子里,港人从未吃不上饭;况且,当两个经济体相互依存时,由一方主动切断联络,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这种"断腕"只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结果只有"两败俱伤"。因此,这种恐吓,既然不打算实施,也就没人拿它当真。

当然,这样的摩擦多了,按照中共执政者的逻辑,内地给香港允诺的一些利好政策可能会被收回,以示"违约"惩罚,这种威胁就好像领头参与"反国教"运动的香港艺人有可能被大陆封杀一样切实,这会造成损失,但依然达不到迫人放弃尊严和自由的程度。毕竟,那张"不成文的契约"上没有人签字,如果真的以签字为准的话,恐怕也不是所有人都会签。说到契约,真的签过的却是中共,说好的"五十年不变"呢?说好的"一国两制"呢?说好的"全民普选"呢?今天再去问问港人还有几人相信中共会信守承诺,恐怕"不信任"已经都写在了中环黑压压的人群的脸上。

回到大陆,是不是保证了经济发展+个人自由就可以一直保住中共的执政合法性?距离1978年越远,答案可能就越对中共不利。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内地八零和九零后的年轻人(在经过了那么多"洗脑"教育之后),仍然会成为大陆初露萌芽的非政府组织、女权运动、环保抗议和网络媒体上的"生力军"。这些没有饥荒和文革记忆的年轻人,不认为自己能够吃上饭和享受恋爱、旅游等个人自由是了不起的进步,毕竟在他们的生活中,这些是再正常不过的"天然"权利。他们希望实现自我价值;而在社会结构已经初步定型的今天,这种追求常常就会转向那些仍被看作是"禁区"的地方。曾有一位八零年代的社会思潮的"先锋"人物这样描述道:"九十年代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两个东西:利益加压力,或者叫胡萝卜加大棒 。现在胡萝卜多一点,大棒是很清楚地放在那儿。但是我觉得现在胡萝卜已经被拿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胡萝卜放在大棒旁边,你要不拿这些就没的可拿了,但你要不解决大棒的问题,你就别想拿到它。" 这是多么吊诡的局面,那张契约能够成立的前提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从表面上来看,"聪明孩子"居然也有可能做出和"傻孩子"一样的"撞南墙"的举动。

在中共仍有"大棒伺候"的那些领域,比如和意识形态相关的文化、教育、出版、影视、网络等等,被各种"禁令"治得"青黄不接",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发育不良。围绕着胡萝卜打转又不被大棒打杀的空间越来越小,打"擦边球"的高手们也快被逼到了死角。举个例子来说,韩寒和郭敬明这样两个要靠文化吃饭的"聪明孩子"不约而同选择了"消费政治"的这一"险招"来博取关注度,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铤而走险"还要保持"红"的状态已经很难;同时,中国继续做"世界代工工厂"的条件也在发生变化,新一代的年轻人越来越难以忍受枯燥重复、仅能换取温饱的工作,他们需要有更多的空间来展示个性,而这些终究会指向禁区,比如竞选和社运。

说到底,大陆能在八零年代末形成那样的"契约",并非是因为中共找到了独一无二的"治国秘方",仅仅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在那个阶段的社会和国家力量的对比下,以经济和个人自由换取政治稳定的方案是双方各退一步之后,还可以接受的唯一答案。但在任何其他的时空场域,在社会力量不是那么薄弱的地方,在人民的起始条件不是那么可怜巴巴的状况下,这样的契约都无法达成。

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曾有过这样的辩论,是"香港会大陆化",还是"大陆会香港化"?这场辩论的核心最后归结为这个问题,是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人们会放弃自由和尊严,还是经济条件的改善会促进人们更热切地追求自由和尊严?如果不是只看眼前利益的话,选择了前者的"聪明孩子"未必真的聪明,而选择了后者的"傻孩子"也未必真的傻。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1 comments:

Lei Shen 说...

One red princeling Hu Shiying posted a photo of a private gathering of China's red princelings, in which a infamous red guard Song Yaowu appeared.

The party was hosted by Xi Jinping, then CCP Party Boss in Zhejiang Province. Others appeared in this photo includes Bo Xicheng (son of Bo Yibo and brother of Bo Xilai), Liu Yuan (son of Liu Shaoqi), Wang Qishan (son in law of Yao Yilin), Yang Li (daughter of Yang Shangkun), Chen Yuan (son of Chen Yun) among others. Song Yaowu is the women 4th from left in the front. Xi Jinping is 3rd from right in the second row.

Song, together with another Red Guard Deng Rong (daughter of Deng Xiaoping), killed their teacher Bian Zhongyun, the first teacher to be killed by students i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incident opened an era when red guards across the country were mobilized to take over schools by violence. Many more teachers would be tortured and killed in the next few years.

One of those from whom Hu Jie got evidence was another teacher at the school, Lin Mang.In the film Lin states that the Red Guards beat Bian Zhongyun in a toilet room. He described one of the perpetrators as a tall, thin girl. Lin also stated in the film that Red Guards forced him to carry Bian's body after her murder.

Based upon subsequent additional credible evidence received,the tall, thin girl who Lin saw beating Bian was Liu Tingting, daughter of Liu Shaoqi, the president of China.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