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1年6月11日星期六

《经济学人》红色警报――欺诈怀疑影响北美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

核心提示:海外投资人对中国公司的帐目的怀疑正在蔓延

原文:Red alert
经济学人
2011年6月9日| 香港 |印刷版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浑水,确实如此。6月2日,对于那些在北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欺诈担忧得到了更大的关注。一家空头对在多伦多上市的森林企业,嘉汉林业(Sino-Forest Corporation)提出了夸大资产和其他多项指控。这家中国公司坚决否认了有关指控,另有其他研究机构也为其辩护,尽管在此之前,在其股价急剧下跌。

类似的指控在过去就曾对在美国和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公司提出过。急剧上升的指控数量提出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如果在有着诸多监管的地方都有这么多担心的话,那么在香港这个上最大的海外中国上市公司的市场,情况会多糟?在内地又是如何?

乐观的说法是,市场因为有了深陷指控的公司会特别脆弱。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解释有道理,来自一家澳大利亚的对冲基金的Bronte资本的约翰・汉普顿(John Hempton)说。许多的中国企业已经使用“反向收购”进入美国,这种方式是一家私人公司借用一家已上市的壳公司来上市。这种方式可以让企业避开一些与首次公开发行(IPO)相关的监督。

香港曾经也是受欢迎的反向并购市场,但这种做法在过去的十年中逐渐失宠。要在香港上市,必须出示三年的利润,然后由地方证券交易所的上市部门和一个独立的上市委员会进行审查。对中国的公司来说,通常还需要北京政府的批准。汉普顿先生说,至少,这意味着在香港上市的大多数企业是真正的企业。

这并不是说可以高枕无忧了。香港的主要监管机构,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在3月下旬发布了一份报告,列出了17家进行IPO的投资银行,还列出了如马虎失职,缺乏透明度、未能采访重要客户(这对于确认销售收入和利润来说很关键),对潜在的非法运营缺乏监管等例子。

香港也依赖于本地及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对中国企业进行审计。即使从最好的方面考虑,想要寻求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数量大爆炸也意味着没有足够的合格的审计师来完成这项工作。许多有经验的观察家们怀疑从一开始这些企业是否就抱着良好的意图。

使审计人员的工作更困难的是如何判断资产的市场价值,尤其是当所涉及资产包括了房地产,市场或者是不透明的,或者很容易由当地的中国政府操控。投资者对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会在既有法律框架下运营有一些信心,但对于监管机构或分析师能有多少方式了解中国上市公司的资产则不清楚。中国的签证也限制了媒体监督。

如果出现问题,香港的法规不允许集体诉讼,而且几乎没有股东诉讼。香港存在着大量的私营金融企业,常常与承诺IPO有关。当损失发生时,参与者只有默默地自吞苦水。

一些香港上市的公司已经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5月25日,《壹周刊》发布了一篇怀疑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持有的土地数量的报告之后,该公司的股价几乎跌去了三分之一。超大否认有任何错失。但许多人认为其他案件还会浮出水面,够让检察官和空头们忙上好几年的。

欺诈指控在中国内部倒相当罕见。汉普顿先生将这一特征归因于在不同市场进行欺骗的风险差异。一个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中的狡猾的中国经理很可能超出了检察官的覆盖范围,对在上海上市的公司来说则非如此。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不够尽职:喜欢探测到公司问题的空头在中国是被禁的。最善意的解释是,要在内地两大股票市场上海和深圳上市,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这一过程让快速成长的企业资金流动受阻,可能会诱发腐败因为要得到批准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但它可能——只是可能——防止欺诈。

与此同时,如何从好的当中区分出坏的会让所有人,无辜者和骗子都受到伤害。为初创公司开设的深圳第二个股票交易市场——创业板更是如此,这些曾经一起疯涨的公司现在正一起下跌。

印刷版|财经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