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0年10月14日星期四

纽约时报 方励之 刘晓波和中国幻象

核心提示诺委会提醒西方社会不得不去重新审视自从天安门大屠杀以来所盛行的关于中国的如下观点:经济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走向民主。

原文:Liu Xiaobo and Illusions About
 China
来源:纽约时报
作者:方励之(Fang Lizhi) 
发表时间:2010年10月11日 
译者:最佳损友【twitter2020@gmail.com ]
校对:@xiaomi2020

菲尼克斯——我为诺贝尔委员会把和平奖授予狱中人士刘晓波的这一决定感到由衷地高兴,该奖旨在表彰他为推动中国人权而进行的长期非暴力抗争。如此一来,诺委会提醒西方社会不得不去重新审视自从天安门大屠杀以来所盛行的关于这个危险国家的如下观点:经济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走向民主。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直持续到新世纪,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一些人对此确信无疑。还有一些人则认为中国保持现状更有利于他们的商业利益。许多人相信中国最高层决策者会为了寻求说服外国投资者,告诉他们要在中国进行投资,就不要附带任何棘手的在人权方面的附加条件,一切会随着中国自己迈出的步伐而好转的。

天安门事件过去20多年了。中国已经正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是并不极端的刘晓波和上千名其他异见人士却身陷囹圄,他们仅仅是因为呼吁已经被联合国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这些权利也被西方投资者认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尽管中国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增长,可是人权状况并未改善。

刘晓波过去20年来的经历已经足以去摧毁任何有关“民主会随着经济财富的不断增长而自然而然地到来”的想法。我从1980年代,当他还是个直言不讳的年轻人时就认识了他。他参加了1989年天安门的和平抗议,随后也因此被判处两年监禁。从那时起一直到1999年,他基本上就是在劳改营、监狱、拘留所和软禁中度过。在2008年,他倡导了旨在呼吁当局要遵行联合国 《世界人权宣言》所确立的有关原则的 《零八宪章》运动。因而再次被逮捕,这一次他被当局指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而被重判11年——虽然中国也是《世界人权宣言》的签字国。

据人权组织的统计,在中国大约有1,400名政治犯、宗教犯、良心犯在狱中服刑或劳改营中接受劳动改造。他们的“罪行”包括参与地下宗教或政治团体、独立的商会和非政府组织,他们被逮捕的原因还有参与罢工或游行,以及在公开表达不同的政治观点。

以上不可否认的事实理应唤醒任何仍然对中国的独裁统治者抱有的这种幻想,认为中国当局会随着变得富有而改变对人权的漠视。无论中国的领导层已经多么对外开放了多大的市场,他们半步都没有从他们压制性的政治信条中撤退。

相反,中国的独裁者对普世价值甚至更加蔑视。天安门事件之后的10年,共产党政府释放了100名政治犯,以此来改善其形象。自从2000年开始,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强劲和来自国际社会的批评声浪开始退潮,政府又重新回归过去的强硬路线。

国际社会应当对中国未能履行国际契约方面的缺口予以格外关切。除了《世界人权宣言》,中国在1988年也签署了《国际反酷刑公约》。但是,酷刑、虐待和精神摧残在中国的拘留所和监狱劳改营非常普遍。这些包括拷打、长时间的单独监禁、断食、置于酷暑或极寒环境之中、拒绝提供医治。

随着政权的力量伴随着财富增长而增强,共产党对它的免疫力已经越来越自信,尤其是当它违背它自己制定的宪法时。例如,宪法第35条明确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的自由。”可是有谁会怀疑政府经常侵犯公民的这些权利。

正如日本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不幸历史所阐明的那样,一个侵犯人权又在不断增长的经济体对和平是一大威胁。

谢天谢地,拥有傲人勇气的诺委会在面对一个经济勃发的中国时再次阐明了这种联系。诺委会把尊重人权与世界和平联系在一起是完全正确的。正如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Alfred Nobel)所希冀的那样,人权是“各国和平共处”的先决条件。

作者简介:方励之,现为亚利桑那大学物理学教授,1989年天安门民主运动学生领袖之一,并于当年逃往美国寻求避难。



相关阅读:


  • 墙内看《译者》https://yyii.org
  • 发送邮件到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订阅《译者》
  • 使用Google Reader猛击 这里订阅《译者》;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CC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