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梅肯研究院评论:饲龙

译文:梅肯研究院评论:饲龙

中国是否想吞噬全世界的自然资源?

作者 Theodore h. Moran
译者、校对:@xiaomi2020
原刊于:Milken Institute Review 第三季度刊 P.24-31

作者简介:Theodoreh. Moran是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 )马库斯贝格(Marcus Wallenberg)国际贸易和金融的教授,他也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一名高级研究员。

中国是否有要控制全球的自然资源的长期战略?毕竟,在中国之前,就有这样的战略——就产生于中国的后院。在20世纪30年代,资源匮乏的日本帝国意识到其在 东亚的军事优势,企图控制对其军队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原材料,以减少对外依赖。事实上,在1941年,触发日本队美开战的导火索正是总统富兰克林 D. 罗斯福对铁矿石、钢材和航空燃料的出口禁运令。

从供给的方面来说,在全球市场要应对资源短缺的时候,中国购买原材料的种种努力仍可能跨越障碍,一路前行。

中国很难成为日本帝国,但是这样的假设是有道理的:作为亚洲的新强权国家,中国急于摆脱对外国人的商业信誉依赖。如果少了日益增长的从国外进口的大量石油、 矿石、木材和化学品,要保持快速、持续的经济发展会难上加难。虽然没有人威胁说要把中国从全球能源市场中孤立出去,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还是甘冒与越南、印 尼和菲律宾的外交关系风险,在有争议的南海地区开采石油。不过,无需因为假想中国在获取外国资源上存在着风险就疑神疑鬼。比如,在未来,因中国不愿意加入 控制引起气候变化的碳排放量行动,它如果担心这会触发别国对其实施与资源相关的报复措施也是有情可原的。

不过,合乎情理并非证据。无论中国的动机是什么,其行为的后果才是重要的。对中国的能源战略带来的影响,并非只有唯一的解读。中国的企业入股非洲的油田,对 拉丁美洲的矿产和石油投资者提供贷款,或与澳大利亚在矿产和液化石油气上签署长期购买协议,这些措施是否减少了其他买家获得世界能源的供给呢?或者说,这 些措施与非中国的买家是利益一致的,因为这会扩展供应商,拓宽了全球原材料市场的新供应来源?

可以肯定,中国对能源和矿产的巨大胃口有可能对全世界的自然资源领域产生巨大的压力。(而且,正如我后面将谈到的,中国的投资常常抵消了希望在那些最为阴暗的角落里,将政府治理改革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国际努力。)但是从供给的方面来说,在全球市场要应对资源短缺的时候,中国购买原材料的种种努力还是可能跨越障碍,一路前行。要得到结论,只能看证据。

测试锁定假设 

我将中国近期的自然资源采购分成了四大类:
    在大型的成熟供应商中占据股份;
    在新兴的有望扩展的小供应商中占据股份;
    给成熟供应商提供贷款,债务与采购相关联;
    支持小型的发展中企业,为他们提供贷款;

如果某种安排,如上述的第一和第三类,只是让中国企业能合法地获得从成熟供应商那里得到供给的话,这就是零和游戏。也就是说,中国占有了更大份额的资源,其 他能源进口国就要牺牲一部分需求。但是,如果采购方式扩展了,或使产出源头更为多样化的话,如上述的第二和第四类,所有的资源用户都可以获益。

我接着考察了从1996年到2009年中国的前16桩最大的资源采购交易。这些资源交易的范围从石油、天然气、铝矾土到铜不一而足,中国从伊朗到澳大利亚到巴西再到苏丹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采购点。

中国最大的资源采购名录的确揭示出,在少数一些情况下(16笔当中有3笔)中国的自然资源公司与大型的成熟的生产商通过持股建立起“特殊关系”。说明上述的 交易引人担忧,原因如上所述。但是,典型情况是(16笔当中有13笔),中国的企业通过持股或者签订长期购买协议帮助在竞争边缘的供应商,让他们获得扩张 所需的资本和经验。在这些案例中,中国的获益也可能是其他人的获益。

注意,所选择的16个项目没有扭曲中国的作为。对更小型的中国采购的检查说明,在二线的采购当中,占据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支持有竞争边缘供应商的发展。因此,中国采购的实际影响看起来是有益的。这一结论不应该出人意料。

举例来说,在1970年代,日本政府很热衷于让“国家企业“中的佼佼者与主要的外国资源厂商达成购买协议,锁定“特别关系”。但是,日本人很快就转移到了其他的采购交易上。日本的直接投资和贷款成为了对采掘行业建立高效的全球市场,扩大产出地点的重要力量。

稀土和锂是例外?

看起来中国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控制稀土开采——这种矿产应用于一系列至关重要的行业。

但是,在这么一类交易中,中国的能源积极性的确看起来大有问题。似乎中国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控制稀土的开采,这种金属包括了周期表上的17种元素,可应用于一系列关键行业中。但是,要注意,与其名称相反,稀土实际上并不稀少。

美国现在所用的稀土超过90%来自中国,事实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比较成本[1],而不是因为资源稀缺。实际上,稀土开采行业[在美国]一直以来都被认为产能过剩、供过于求。

但是,放眼未来,情况可能大为不同。稀土元素会成为大型的和逐步增长的民用及军用产品中的关键原料。高强度的磁性让土元素可以用来制作小型化的计算机、通讯 设备和军用设施。(比如说,这样的磁性可用于控制导弹的目标导航)。液晶显示屏和彩色阴极射线管以铕作为红色来源。采用稀土的新型节能荧光灯会在减少电力 需求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延缓了碳排放)好几种稀土元素都是化学触媒的构成成分,它们可以帮助原油被提炼成轻型燃料,让汽车排放物变成毒性更少的气 体。
             
这样看来,理所当然的,当中国的工信部在2009年宣布限制稀土的出口,每年最多出口35,000吨,并保留至少其他五种稀土元素禁止出口的权利,这一决定在中国以外引起了不安。

中 国的目标可能仅仅是在贫困的中国内陆地区提升稀土开采的收益回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和涉足附加值更高的提炼环节。但是这一政策也可以有其他的解读:邓小平曾经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同时,中国的投资者们积极的想要获得新的稀土供应商的股票,特别是在澳大利亚。

中国在稀土上的立场不应被其他工业国家忽视。它已经表现出在越南、哈萨克斯坦、瑞士和加拿大开采新矿的兴趣,以及在美国重新开始生产。同时,中国还积极地寻求其他国家的稀土资源。

但是,要注意,中国想要购买稀土资源的积极性可能会增加或减少其他国家获得稀土供应。中国投资或贷款给小型独立厂商,帮助扩大供给,让这一产业更有竞争力,我们就应当泰然处之。中国对大型厂商的投资如果让中国人和(中国政府)有能力控制稀土产量的时候,就应该引起担忧。

另一种矿物质也许有问题(也许没问题)。锂也可以广泛应用在多种行业中,尤其是在建造高性能电池上。中国现在是领先的锂元素生产国,阿根廷位居第二。不过锂 在很多区域都能找到。将近一半的世界上已知的锂储备矿在玻利维亚。日本、法国和韩 国企业都为开采而协商。在美国,锂可以从内华达的盐碱地中提炼出来。智利和阿根廷都有着丰富的未开采储备。因此在目前还很难预测,当混合油气和电动汽车高 速发展的时候,全球的锂工业是会因为电池的需求而形成集中态势,还是会依靠市场的力量运作。

无论中国的领导们是怎么考虑的,对其他国家来说,要获得资源的供给,前景总体上仍很乐观。

更宏观的图景

中国在全球自然资源市场上的竞争采购措施当然只是中国要确保足够的资源这一政策在地缘政治上的挑战之一,事实上,如果观察者只集中于自然资源市场,可能会认 为中国的投资会促进全球资源市场更加多元化,其他国家所获供给也能增加,就因此而满意而归了,因为主要的冲击是正面的,但是,还有其他的因素要考虑。

中国的资源投资大量涌入了西方投资者裹足不前的国家和区域,这其中大有奥妙。如前所述,中国在苏丹和伊朗都进行了大手笔的投资,帮助苏丹绕过针对漠视人权、 帮助伊朗绕过针对发展核武器所受到的国际压力。中国在缅甸也非常积极,为该国家的军政权提供资金,支持其产出石油、天然气和矿石。

要考虑到中国对其投资的东道国在治国方面远没有那么挑剔,中国银行为了获得自然资源,向安哥拉的基础建设贷款$20亿美元。这种投资回报如此丰厚,中国特勤人员肯定给了多斯桑托斯总统不少好处才让后者青眼有加。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

我们的底线是,关于中国要确保有足够的自然资源供给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但是着眼点可能方向不对。无论其领导人想做什么,对其他想要获得资源的国家来说后果总 体上来讲是正面的。但是,作出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政策正在让资源市场更有竞争性,而不是相反。北京愿意在其他人不愿投资的地方扔下本钱,也说明中 国是一个靠花言巧语哄骗进入国际社会的棘手的合作伙伴。

案例:中国的战略资源投资

中石油在苏丹的投资(1996)

1991年,因为达尔富尔爆发内战,雪弗龙从苏丹撤退。 其生产能力由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获得,后来又被另一家加拿大公司,Arakis能源公司购买。
Arakis 未能履行契约责任,在开采上投资$2百万,和在管道上投资$12亿,大尼罗石油作业有限公司(Greater Nile Petroleum Operating Company)创立,取代了它。 大尼罗是由中石油(40%) 和马来西亚石油(30%),加拿大Talisman(25%),苏丹Sudapet(5%)共同投资成立的。 在2005年,大尼罗的产量达到了每天约328,000桶。 由于苏丹的投资者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制裁,这些油田如果不通过这种方式可能就不会被开发,中国的投资增加了全球的能源供应,使其来源更加多样化。

中国开发银行对俄罗斯的Rosneft 和 Transneft提供贷款(2009)

中国开发银行,这家国有银行的主要责任为国内的基础建设项目融资。它向俄罗斯的Rosneft石油公司贷款150亿美元,向输油管垄断企业 Transneft贷款100亿美元。其偿还方式是从Rosneft的叙利亚油田中获得每天300,000桶原油,持续20年。这种安排可以被归类为向主 要的厂商提供贷款,锁定产出,因此也就有减少其他国家可获供给的倾向。

中石化对伊朗的雅达瓦兰(Yadavaran)油田的投资(2007)

2007 年12月,中石化同意向伊朗的胡齐斯坦(Khuzestan)省雅达瓦兰油田投资$20亿,中石化占51%的股份,会开发并管理这一油田,伊朗国家石油公 司将占49%的股份。第一阶段目标是在四年内达到每天产出85,000桶的产量,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将产量提升到每天180,000桶。最终,这一开发项目将实现每天出产300,000桶。乍一看,这似乎是减少他人获得石油的项目,因为这一项目是与成熟的OPEC成员签订的。但是在对伊朗实施国际制裁的背景下来看,大部分的西方石油公司无法在这里投资,这其实是一起让石油出口国尽可能地出产石油的一桩案例。

[1]译注: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通常盛产某种产品的产地价格比其他地区要低,这就是比较成本优势。

相关阅读: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出版公司,译文1.0版本来源译者的志愿翻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 “译者频道—看中国”、“译者频道—深度分析”、“智库报告”、“译者@xiaomi2020”索引。

本文版权为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CC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